「经验」古人对于古琴的审美观是什么在这方面有什么主要论述

  问:古人对于古琴的审美观是什么?在这方面有什么主要论述?   答:古人在古琴美学方面论述颇多,如明清之际徐上瀛在《谿山琴况》中就提出了有关古琴审美的 “二十四况&r…

「经验」古人对于古琴的审美观是什么在这方面有什么主要论述

  问:古人对于古琴的审美观是什么?在这方面有什么主要论述?

  答:古人在古琴美学方面论述颇多,如明清之际徐上瀛在《谿山琴况》中就提出了有关古琴审美的 “二十四况”:“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还有冷谦的《琴声十六法》:“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淡、中、和、疾、徐”。再有清代王善《治心斋琴学练要》中的“总义八则”:“和、雅、清、静、圆、坚、远、情”。以及散见于各种著作中的论述,如西汉桓谭的《琴道》、嵇康的《琴赋》等等,都有着极其精妙的论述。古人这些论述从各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古琴的审美态度。虽然由于所处地域和着眼点不同等因素,造成了个人对于古琴审美有所差异。但总体上来讲都离不开一个“和”字。由此可见,古人对于古琴审美的追求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追求“和”。

  那么怎样才可以达到“和”的境界呢?清人王善对于这个“和”字的解释可以说是非常独到并且具有代表性。他说道:“易曰保合太和,诗曰神听和平,琴之所首重者曰和也。然必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而和乃得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其要只在慎独。”(慎独:语出《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也就是说君子在独处时也要保持谨慎不苟的心态。)一语道破了其中的关键。他将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和琴连为一体,说明了所有审美都以人为主要对象。其目的都是强调达到人们自身的修身养性与自我完善,也就是说“和”的落脚点在人。从审美方面来讲,与其说是对琴(艺术)的审美,还不如说是对人(德)的审美更加贴切些。换句话说审美审的是你的“德”而不是“艺”。也可以理解为艺是手段,德是目的,通过艺的学习而达到提升德的境界,这才是古琴审美的关键。这也恰恰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只有提升了自身修养,那么你所演奏或创作出来的作品才可以在美的方面更进一步。至于“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这也许只是达到“和”的一个必要基本功或过程而已。

作者: 乐器小编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2580866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