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李贽及其琴论

  李贽(1527——1602),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其一生崇尚自由,以异端自居,思想与儒家的传统学说相悖。   李贽常借论琴发表自己的…

「经验」李贽及其琴论

  李贽(1527——1602),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其一生崇尚自由,以异端自居,思想与儒家的传统学说相悖。

  李贽常借论琴发表自己的理论主张。他曾于《焚书·征途与共后语》中,对历史上伯牙学琴的传说,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他指出,伯牙有了成连这样的老师,为什么非要移之“海滨无人之境、寂寞不见之地”,“直与世之蒙者等,则又乌用成连先生为也?此道又何与于海,而必之于海然后可得也?”首先提出问题,即为何成连先生尽力传授伯牙琴艺,而伯牙仍学无所得。李贽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盖成连有成连之音,虽成连不能授之于弟子,伯牙有伯牙之音,虽伯牙不能必得之于成连。所谓音在于是,偶触而即得者,不可以学人为也。蒙者唯未尝学,故触之即契,伯牙唯学,故至于无所触而后为妙也。”作者认为只有伯牙自己亲自去到海滨体验生活,在没有老师成连的跟随和指导,周围空无一人的情况下,伯牙才会真正学有所得。“设伯牙不至于海,设至海而成连先生犹与之偕,亦终不能得矣。唯至于绝海之滨、空洞之野,渺无人迹,而后向之图谱无存,指授无所,硕师无见,凡昔之一切可得之传者今皆不可复得矣,故乃自得之也。”这段话表明音乐之道并非语言、文字可以传达,只能亲自领悟,对音乐的体验别人不可代替。

  李贽有关琴论的文字,还可见于《焚书·琴赋》。他认为琴的作用,是用来“吟其心”,即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他说:“人知口之吟,不知手之吟;知口之有声,而不知手亦有声也。如风撼树,但见树鸣,谓树不鸣不可也,谓树能鸣亦不可,此可以知手之有声矣。听者指谓琴声,是犹指树鸣也,不亦泥欤!”这些说法,对起源于汉代《白虎通·礼乐》中的“琴者,禁也,禁人邪恶,归于正道”的思想提出挑战,继承并发扬了道家“法天贵真”、“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批判精神,认识到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主张琴乐要抒发人的真实情性,表现真实的个性。李贽音乐美学思想可以说是继魏晋名士嵇康“声无哀乐论”以后,崇尚自然、反对名教的愿望在音乐美学领域的反映。

作者: 乐器小编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2580866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