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浅谈口琴技巧

  我记不清当时吹的什么了(好象是《快乐的节日》),但奏完后,关老师说:“不错,但要是会用新式单音就更好了,我来教你吧。”   我拿起琴,开始照着他说的做,…

「百科」浅谈口琴技巧

  我记不清当时吹的什么了(好象是《快乐的节日》),但奏完后,关老师说:“不错,但要是会用新式单音就更好了,我来教你吧。”

  我拿起琴,开始照着他说的做,而其他同学还在埋头苦练旧式单音呢。

  "你将嘴张大,尽可能拉开。"他说。我于是照着做。当时,我人很小,嘴自然大不到哪儿去,只包得下五孔,正规地讲,应该是包住八孔,为以后学习八度音打好基础。但五孔对吹奏新式单音来说已经足够了,唯一的缺点就是音色不如含八孔浑厚。

  含好后,关老师画出一张图,在上面标注了舌头的位置:将舌头靠在左边,挡住左边的孔,只留下右边一孔,这样,在演奏时,只有右边的一孔发出饱满的单音,效果自然要比旧式单音要好得多。

  说实在的,学新式单音是学习其它技巧奏法的基础,也是比较难过的一关。我在关老师的帮助下,自己反复琢磨了很久,总共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算是基本摆平了,这里将其中一些给我印象很深的细节列出来,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帮助。

  1.虽然在各种口琴教材中配的图片,都反映出奏新式单音时舌头要在口腔占相当大的比例,但在我看来,事实上并没有那么夸张。只要将舌头靠在左嘴角处,舌尖向左稍微伸出一点,在演奏当中保持住这个状态就可以了。

  2.初学者往往会发现,琴向左移时舌头容易保持在原位,而向右移时,舌头就常留在原来的琴格上,造成发音混乱。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控制好舌头盖琴格的力度,既要盖住又不能太紧,使舌头能随着嘴灵活移动。

  3.我在学习时,发明了一套控制舌头的方法(注意:这套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个人):每天晚上睡觉前,总要把舌头伸出来,往左伸一伸,有时就这么睡过去了。一段时间下来,舌头放在左边也很自然了。

  4.练习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标准去做。本人曾经犯过一个严重的错误:将舌头夹在下排牙和嘴皮之间,这样虽能吹奏新式单音,但以后就无法继续学习伴奏了(舌头被固定住了),劝大家别在重蹈我的覆辙。

  练习新式单音花了我不少时间,不过有一味好老师的指导,我用的时间也不算多。等我熟练掌握以后,又拿出以前练过的曲谱,从头到尾认真地用新式单音练了一遍。这次练习,主要目的是完全适应新式单音这种奏法,为以后学习伴奏打好坚实的基础。

  这里要说明一下,练好新式单音是要花很长的时间的,要学习它的琴友应作好心理准备,一时半会儿拿不下也是很正常的。

  按一般的口琴教程,学完了新式单音,就应该趁热打铁,学习伴奏。但关老师并没有让我这样做,而是开始学习手震音奏法,仔细想想,也是有些道理的:刚学完新式单音,算是过了不小的一关,这时选择相对容易些的手震音,更容易树立学习者的自信心。

  于是,在关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学习手震音。方法很简单:只要用左手的虎口“钳”住口琴,右手腕紧贴左手腕,使右手能灵活扇动,并且能完全盖住左手侧面的开口(既挡住被左手“钳”住的琴的背面),在吹奏的时候,按照音乐的色彩扇动右手即可。

  这里,要强调一些要点,最主要的,就是右手腕一定不能脱离左手腕,否则,由于漏风,奏不出应有的那种“呜哇呜哇”的音响效果。再有,应注意掌握手扇动的频率和表现的效果。手震音往往用在抒情音乐中,多加练习,找到每首乐曲应用的最能表现主旨的手震频率。

  我想,手震音应该是相当容易掌握的一种奏法,并且也很常用。学会后,关老师给我点了几首曲子,让我用心体会手震音的感情色彩,其中包括《小白船》、《我的祖国》、《让我们荡起双桨》等等。

  另外,需要说一下的是,手震音不是只能配合新式单音,配合旧式单音或是只含上半格的单音,也有独特的效果。

  练习新式单音花了我不少时间,不过有一味好老师的指导,我用的时间也不算多。等我熟练掌握以后,又拿出以前练过的曲谱,从头到尾认真地用新式单音练了一遍。这次练习,主要目的是完全适应新式单音这种奏法,为以后学习伴奏打好坚实的基础。

  这里要说明一下,练好新式单音是要花很长的时间的,要学习它的琴友应作好心理准备,一时半会儿拿不下也是很正常的。

  按一般的口琴教程,学完了新式单音,就应该趁热打铁,学习伴奏。但关老师并没有让我这样做,而是开始学习手震音奏法,仔细想想,也是有些道理的:刚学完新式单音,算是过了不小的一关,这时选择相对容易些的手震音,更容易树立学习者的自信心。

  于是,在关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学习手震音。方法很简单:只要用左手的虎口“钳”住口琴,右手腕紧贴左手腕,使右手能灵活扇动,并且能完全盖住左手侧面的开口(既挡住被左手“钳”住的琴的背面),在吹奏的时候,按照音乐的色彩扇动右手即可。

  这里,要强调一些要点,最主要的,就是右手腕一定不能脱离左手腕,否则,由于漏风,奏不出应有的那种“呜哇呜哇”的音响效果。再有,应注意掌握手扇动的频率和表现的效果。手震音往往用在抒情音乐中,多加练习,找到每首乐曲应用的最能表现主旨的手震频率。

  我想,手震音应该是相当容易掌握的一种奏法,并且也很常用。学会后,关老师给我点了几首曲子,让我用心体会手震音的感情色彩,其中包括《小白船》、《我的祖国》、《让我们荡起双桨》等等。

  另外,需要说一下的是,手震音不是只能配合新式单音,配合旧式单音或是只含上半格的单音,也有独特的效果。

  学完手震音,我仍没有马上就开始学习伴奏——还需要打一样基础——和弦奏法。

  和弦奏法我基本上是自学的,但不够标准,于是经关老师指点了一下,才过了关。其实,这种奏法很简单,就是口含八孔,不盖舌头。比较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口打得不够开,不够八度,这样效果就大受影响。

  和弦奏法主要用在乐句的结尾,尤其是整首乐曲的结尾,能烘托出一种很宏大的气氛,升华乐曲的主题,若配上手震音,更能使听众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难怪不少编配的口琴曲都含有这种奏法。

  在我看来,这可能是最简单的一种奏法,于是初学者大可不必担心,只要用心去体会,就能感受到这种奏法的魅力,同时,伴奏的基础也打好了。

  下面该说一下我学习伴奏的经历了。

  在完成前面的学习后,尤其是要保证新式单音能吹得连贯的前提下,就可以学习伴奏了。伴奏的含琴方法与新式单音是一样的,同样由于我年龄小含不够八孔,于是暂且用五孔代替。五孔比八孔的不足之处在于,五孔的发音没有八孔那么雄厚。伴奏难点在于舌头的动作上:用新式单音吹奏过程中,若是遇到伴奏记号的,应迅速将舌头缩回,离开琴格,造成八孔全部发音的局面。接着立刻将舌头盖回原位,继续奏新式单音。整个过程应在四分之一拍内完成。其中八孔发音的那一段,发出了短促有节奏感的“锵”的一声,称之为伴奏。

  有些书上还把伴奏分成了正拍伴奏和后拍伴奏。我想这里有必要再提一下。两者的区别在于正拍伴奏加在强拍,后拍伴奏加在弱拍。使用正拍伴奏时,加了伴奏的音应以八孔发音开始,然后迅速盖回舌头;使用后拍伴奏时,加了伴奏的音以新式单音开始,持续半拍后,舌头一离一盖,完成伴奏。我看过的几本口琴书,都是将正拍伴奏放在前面讲的,但我学琴时,是先掌握后拍伴奏的——当时觉得让发音与伴奏同时开始有写困难。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还都掌握熟练了。

  下面介绍一下我学习伴奏时总结的经验:1、为了便于舌头的动作,建议不要把含得太紧。事实上,练熟了以后,只须很轻松地盖住琴格就可以了。2、舌头的伸缩不必太大,能自如地离开盖住琴格即可。3、还是要勤于练习。我学伴奏的时候,为了练舌头,常常不自觉地将舌头伸伸缩缩的。另外,将以前练的新式单音的谱拿来分别加上正拍和后拍伴奏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总之掌握基本原理基础上的多练,应该是学好伴奏的最好方法。

  这篇文章是接着学琴点滴7来的,想再一下补充一下。

  先强调一下,练伴奏最管用的诀窍还是多练。当然,经常拿起琴练最简单的伴奏节拍显然不会有什么大的进步。在将最基本的节拍练会以后,应该主动去找一些口琴曲谱,去看看上面有什么不同伴奏节拍,争取能将这些节拍用在音阶的吹奏中,并熟练掌握。这样做,虽然不等于多练了多少曲子,但实际上你已经为以后练习一些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曲子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要知道,即使是一些难度很大的曲子,它的伴奏无非也是由若干很基本的伴奏节拍型,就像笔画再多的汉字也是由横竖撇捺组成的一样。我学琴的时候,老师给过我一些资料,上面将一些很简单的练习曲串上了各种变化的伴奏。我想,这的确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让我熟练地掌握了各种伴奏的类型。我认为,在进行这一部分练习的时候,应该是同该开始掌握伴奏一样,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不光要会奏,还要静心揣摩用什么力度、什么口型奏出来的伴奏适合什么样的曲子,这也是提高演奏水平要走的一步。

  伴奏还有很多变化,如大小伴奏、高音伴奏、三度音伴奏,我会尽力在以后的学琴点滴中做相应的介绍。

  需要丰富一下伴奏的效果的话,那么学习吹奏大小伴奏是很有必要的。

  大小伴奏学起来,我认为要比初学伴奏简单一些——毕竟学到这里,舌头在口中已经可以比较自由的活动了。大小伴奏的关键在于快速地变换口型的大小。按一般的口琴书上讲的,大伴奏口含八孔,舌盖左七孔;小伴奏口含五孔,舌盖左四孔,然后随着乐曲的进行,按照编配,大小伴奏交替进行,两种伴奏的效果对比明显,可以很好地反映乐曲的强弱变化。我在吹奏的过程中,经老师指点,觉的口型没必要要求那么严格:大伴奏的时候,将口尽可能拉宽,小伴奏时,尽可能将口缩窄,效果一样的好,而且练习起来也要容易多了。

  下面介绍一下手上的配合——显然,靠脖子一前一后地伸来改变含盖琴格的多少实在有损形象,而为使切换的速度加快,动手是最好的选择。在大伴奏切换到小伴奏的时候,双手握住琴的两端,以同样的速度向前快速推出(不可过猛),直到变换到小伴奏的口型为奏为止。需要注意的是,在变换过程中,上下嘴皮不能离开盖板,这是为保证音质而必须做到的。同理,小伴奏向大伴奏切换的时候,双手将琴向口中送,其余的要领同上。

  大小伴奏应用于,乐曲中强弱对比明显的部分。比如二拍的“强弱”和三拍的“强弱弱”,都是很常见的节奏型,分别对应大小伴奏里的“大小”和“大小小”,当然还有很多变化的节奏型,这里不再赘述,有待于各自己在练习中摸索。

  最后要说一下,大小伴奏比一般的伴奏还要费气,所以把自己的气息练足也是很重要的。

  小提琴奏法当然是复音口琴中极富表现力的奏法,极适合演奏抒情的曲目。象《梁祝》这样的小提琴协奏曲,用口琴的小提琴奏法,同样可以将乐曲的精髓表现出来,而且别有一番韵味,可以说是具有口琴特色的《梁祝》。

  常规的小提琴奏法是这样描述的:“吹奏时将嘴缩小,对准口琴单孔的上面半格。吹奏时嘴唇肌肉放松,双手拿住口琴两端,用右手心抵住口琴高音部,均匀地前后摇动。”——摘自《口琴简易吹奏法》(就是每把口琴附的说明书),说得很简明。根据我的经历再作些补充:小提琴奏法的难点主要在嘴上的功夫,而这其中以吸音的气息为最难控制。初学者可能普遍感觉到,吹音时很容易将气息压进一个琴孔从而发出比较富有色彩的单音,但吸音时音色却非常黯淡。这主要是由于气息不足引起的——吸音要比吹音使用更多的气息,同时配以尽可能缩小的嘴唇,才能保证吹音和吸音音色的一致。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苦练气息:一来多吹口琴,二来加强体育锻炼(个人推荐游泳)。另外手上的操纵可以有些变化:右手可以用食指和大拇指捏住右边的螺丝,而用左手摇动琴身,这样丝毫不会影响到演奏效果,反而会降低难度,我个人推荐使用。

  需要强调的是,振幅一定要适中,千万不能使嘴唇离开琴格,造成断音的现象。

  附带说明一下,用小提琴奏法的口型配上手震音奏法闭合时的手型,就是笛声奏法,很容易掌握的。

作者: 乐器小编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2580866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