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古琴文化之承传流失、超越苦草

  古琴文化之承传流失、超越   苦 草   历代古琴界大部份以承传模式来进行、学徒掌握了技巧、风格和感知学习、再续 “读书”, “苦谏&rdq…

「推荐」古琴文化之承传流失、超越苦草

  古琴文化之承传流失、超越

  苦 草

  历代古琴界大部份以承传模式来进行、学徒掌握了技巧、风格和感知学习、再续 “读书”, “苦谏”自修、创造更上层次的古琴境界。故有名师出高徒、亦有超越的情况。但什么时代的承传发展也都会见有浮与沉的曲线。

  一、人为因素的流失

  社会发展迅速已改变了人们的心态、换言之、人类也很自然的为适应这个社会、也时时刻刻都作了思想和心态的调整。也因此面对古琴音乐、纵然是多么欣赏老琴家的琴韵、也学不来。即便是模仿得如此标准、也还是少了那个 “味”。这是必然性的现像、老琴家处境和经历是后辈无法体悟、往往也只是通过意识形态的了解、再以幻想来取代之、所抚之韵就不同。

  因此后辈学琴或教导后生的时候、居于心态、经历和不同的背景、往往会造成流失现象。最终只做到把技术转移到后辈、而琴韵那部份确是以模仿形态来作处理、也因此越弹越丧志没趣、也没人听、倒头来还是老琴家比较好(不排除先入为主的观念)。

  琴人学完了基本的技巧或琴曲后、当从内观去体悟自己所能发挥的情感、且先了解自已的人生经历、人生观后、学习运用自已情感与技巧达到一致的配合。有者喜追求“无我”、“无为而为”,“高古淡远” 的上乘心态去弹它,即使是自觉性感觉良好、可旁人听了是如何?有没有像管老前辈的琴韵?是否是功夫技巧不足?或还有其他原因?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老话“这人学佛后、越学越像佛”—— 没了自己!

  另一方面现代有谁听过伯牙、孔子、司马相如、苏武等古人的琴韵?自从社会有了录音这么一件事、所幸将查阜西、管平湖、吴景略等前辈的琴声保留下来。这意味著我们后学者只以这一代录音来作开始的比较。比较略优时实际上除了个人喜好之音外、往往也受“先入为主”观念牵著走。大部份人都会觉得高古之音莫非某某前辈、假设司马相如在天堂上与查老前辈相遇雅集、彼此间能产生共鸣吗?

  故心境是不可能模仿、琴韵是无法模仿的。真正要达到超越或突破模仿的程度、就须从自已的内心、对自己的认识和生活、来学习感受体悟。要弹出高古淡远的心态、实际上是琴人在其生活历程中体悟出来。没那个命又哪来那个“悟”?

  a. 应社会心态教导:

  有者常言浮燥不安的社会里更需要这另一类宁静淡雅的琴音来起到调节作用、 然而不顺应社会心态来采用适合方式来传授,而一味提昌个人崇拜观点、仿古模式及承我风格、那造成的何止是流失之弊。况且产生一种虚假的古琴文人面貌、那算得上承传?古人能左琴右书、今人能否?想必是有一定的局限、甚致要待退休年龄才能全心左琴右书。

  b. 琴师的态度:

  l. 求师不得反套个“拜师道德”之罪人亦常见

  由于古琴目前的现状, 是不为人全知的文化。对于某某地方、某某琴家的资讯则更难得到。新手除了从各方面寻问外目的就为了拜师。抱著 “学艺最怕拜错师”的心态、新手必会问个究境所以然来, 哪怕是琴师的资历、身份为人、学费教法、派别风格等。 目前的名师能数出来的也就几个, 何以新手求个了解也会让人辱骂、竞以为他人为图名气?即使为图名气而来、他也不致于拜错师、难道当今世道的名琴家不足份量教他?诺谈到人为修养,即使这人无修养、再怎么有份量的老师那怕也培养不出他来。辱骂新手、恐怕不是在眩耀个人的 “修养”有道呼?这种行为对古琴界不会有好处、反而把有心人赶走。

  2. 对自学者另有目光来对待

  古琴有一套独特的承传方式、也因此“名家”的承传也存在著一定的意义、即其内容和技术, 包括其教学法。故求名师学琴也是一个学习值量的保障。

  世道人为、有名气是否好坏则为见仁见智的问题。居于以上所述、往往会产生一种偏见、会有部份琴者瞧不起自学者, 并带有不愿与其人交流的心态, 熟不知自学者也有超越成就呼?古琴不是修身之器吗?怎么来到自学者面前就不管用了呢?

  3. 丧志的心态面对社会

  有学琴者独喜宁静、喜与贤人相处、喜独居、喜远离尘世的心态来居住在大城市里、以非其友不友的心态闭门自赏、实际上所表现的就是消极、没信心、丧志心态来看社会。笔者认为学了古琴应当更是鼓舞自己的人生–因为只要你认识它、应用它、它就是一个现代人生很好的“充电器”(最基本)、其次再谈更深一层的形而上、境等。如此一来才能看得出古琴是修身之器、而不致产生丧志心态的琴人为用吧!

  4. 技巧承传的重要性

  技巧的基楚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份、尤其是右手的基本勾挑抹等的力度和姿势。左手按弦的力度要求更要严格。琴人弹琴的姿态也是必需要求正确。曾见弹琴手舞足蹈之态、让人看了很怪、是否为师之过,或徒之劣。无论如何、适当的体态表达尚可、过华的感觉就 “走样”, “变质”。

  从琴学教导角度而言、琴师主动性的不段更正、严格要求学徒是对保留及承传古琴文化极为重要的一环。且要意识到札实的技巧承传是作为不变的基楚保障、更能使之超越。如诺只注重教导意识形态的感知、将技巧值一旁、倒不如教他学听琴,不弹也罢。

  c. 学徒的行为意识观念

  古琴后续者会否变样与学习的心态是关健。基本上学习是必需认真且坚持下去才会有一定的收获。不稳定的学习心态与对古琴的了解是也使所学流失。

  其次对于学习过程中(尤其初学)必需建立一个心态、扎实的基础才是最重要。现今录音易得、且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喜爱的一种风格、或向往其一琴师的琴韵、什至学习其节奏弹法。然而对于未打好基础的学生而言、往往是无益、甚致把其师教导的指法置一旁、结果形成“四不像”的技术承传。

  学生群体中排挤心态、争宠巧言、刮分派别的现象是最多。难免会造成一但老师禽去、势力斗争则永无休止。对于于聪明的学生、对己对人,如能以无分别心来对它、实际上对自己收获是最大。 寻找名师的观念: 寻仿名师学琴的人甚多。如若抱著求良师心态而来、那也是对古琴文化的承传保障、基本上对于学生是学习质量上的保障。但许多事是可欲不可求、更何况琴师也就本来不多。

  对于贪涂各气、琴派而来者则众所周知、其人最终也会被社会以不同的眼光对待他。这一类琴人所弹出的琴韵不提也罢。

  d. 琴师的经济来源

  经济来源是生活的保障。每个时代的生活水平都不一样、故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苦”。琴师如果未能佣有基本的生活素质、恐怕是难以做到承传, 育新秀。或许其人能像阿陋一样有超越的成就、也只能让后代感叹 “人才!可惜啊!”。

  二、环境因素的流失

  环境是参与朔造一个成就的重要因素。一个琴人的生活背景、经历对其人的 “心”与“境”有很大关系、两者是相互滋生, 不可缺一。然而社会压力与步伐的加速,与古琴的轻、淡、远、逸的差距则更大。物质的诱惑需求则更多、基本生活学习项目更比上一代多、人的心态更趋复杂。以往的“学好3年, 学坏3天”之说恐怕巳不足。今天物欲横流之社会中、我们要学坏恐怕3年也不够。故有句俗话 “我们务必要学习坏的、但勿跟著坏”、故从辨证思想来应对复杂的社会心态是现代人迫切要学习的、实际是学会认识和过滤(基本)。

  居于社会心态更趋复杂、对于古琴文化学习和认识、也应当抱则现代社会的心态来接受、才能真正应用和体现古琴文化的力量。而非把一切都分清是与非、古与今、对与错来宣传古琴、以免产生了许多假想的琴修养、又何止是失传之弊?

  三、承传因素的流失

  a. 无一套完整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最重要的一环。琴师的正确指点和教课方法是促成倍育后秀的成与贩。无论是新套教学或传统授受都需有较完善、渐进、全面的方式。如果没有一套认真严格的教学体系、恐怕所传出的也不过外形的表演而已。

  b.教学观念的限制

  古琴重在一个修。大体上简说之,先修身、再修心。两者是物与境的修行。修身即是古琴的技术、包括古琴的弹法、姿势、体能( <春草堂琴谱>八则之一“弹琴要炼骨、炼骨之法不仅于指上求之、有周身之全力焉…”、琴曲学习、琴学知识等基楚项目。而上了轨道、则修心开始注重、实际上在开始学琴时就已开始产生了修心的效果 (eg。<溪山琴况> “一日迟,古人以琴能涵养情性…未按弦时、当先肃其气、澄真心、缓其度…”)、其在不同程度产生不同侧重。这是一个过程、也是大脑学习的顺序。

  古琴究境是修身之器或是舒导情怀之器呢?笔者个人的想法是、可能那与个人对古琴的感知认识的不一样境界。如果教学或学习过程中未在修身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或只侧重修心、那也是古琴承传不能提升的原因之一吧!

  四、古琴感知学习的流失与超越

  承传的关健除了教导琴曲与技术、重在让学生能自己会发挥自我的风格(当然是在古琴文化的要求原则上)。而教导不是让学生能弹越多曲子则越是高层次为目标。更不因该过于套用固有的酱缸文化思想将学生的思维控制。基础是固然重要、而学习 “琴境”的教导当是自由的、领悟的、自然的、超越的。

  本文是繁忙中抽空随笔、内容只以偏面角度而言、未能完善、有望指教及更正。

作者: 乐器小编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2580866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