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中州派古琴指法集释音位节奏及通用谱字部分

  中州派古琴指法集释   文/宋大年   音位、节奏及通用谱字   大    食    中    名 《琴学练要》 &…

「详解」中州派古琴指法集释音位节奏及通用谱字部分

  中州派古琴指法集释

  文/宋大年

  音位、节奏及通用谱字

  大    食    中    名

《琴学练要》

“大”:大指也。 “食”:食指也。 “中”:中指也。 “名”:名指也。

《颖阳琴谱》

“大”:大指也。 “食”:食指也。 “中”:中指也。 “名”:无名指也。

意见:指分左右,左按右弹,变化极其繁多。指有内外、向背、深浅、正侧、刚柔之别。用指的这些诸多特点,在顾梅羹教授的《琴学备要》中讲解得十分详尽。请参看80页。

《琴学练要》

徽也。

《颖阳琴谱》

琴徽也。

意见:琴有十三个徽,古人以它象征一年有十二个月再加一个闰月。十三个徽可从中间的七徽对折,其左右两旁各徽皆对称。相邻两徽不论徽间的宽窄,皆可分作十等分,如七徽六分、六徽四分、十徽八分等等。

《琴学练要》

声也。

《颖阳琴谱》

声音也。

《研露楼琴谱》

如撮之下写一声则一声,三声则三声。

意见:琴之声音分三大类,曰散、曰泛、曰按。散音中正平和,泛音清亮发越,按音沉着坚实。《研露楼琴谱》对于声的解释是具体到撮几声或弹几声了。

《玉梧琴谱》

散也,弹絃不用左指按。

《琴学练要》

左手不按絃,右手空弹也。

《颖阳琴谱》

右手弹左手指不按,曰散。

意见:左手应置于九、十徽间,用寄指起势即“秋鹗凌风势”(详见《太古遗音·手势图》)。散声宏大而长久,喤喤然如闻钟罄之声。下指在一徽与岳山之间,不刚不柔,方得中正平和之声。

泛音    泛起    泛止

《玉梧琴谱》

“泛音”:泛声指鸣絃以左指扵絃上。

“泛止”:泛止也。

《琴学练要》

“泛音”:右手近岳鸣絃,左手之指按徽浮打就起,如蜻蜓点水之状。

“泛起”:泛音起也。

“泛止”:泛音止也。

《颖阳琴谱》

“泛起”:泛音起也。

“泛止”:泛音止也。

《研露楼琴谱》

“泛起”:泛音起也。

“泛止”:泛音止也。

意见:泛音的关键有二。其一、左右手要同时下指;其二、左手要对准徽位。

泛音清亮发越,泠泠然如闻金石之响。右手下指稍稍近岳,左手宜微微左侧,这样才可得清劲之音。大、食、中、名指连泛数弦谓之“蜻蜓点水”;大、中、名指互泛谓之“粉蝶浮花”。两种比喻十分生动形象。

《琴学练要》

按某絃也。

《颖阳琴谱》

以指按实絃也。

意见:按音沉着坚实,锵锵然如鸣佩玉,且变化无穷。右手下指应略近一徽,左手的关键在于用力而不觉,即要坚实有力,又要变化灵活。不可着力太死,太死则滞;不可太轻,太轻则散。

上    下

《颖阳琴谱》

“上”:或上至某徽。

“下”:或下至某徽。

《研露楼琴谱》

“上”:即徽上或上某徽。

“下”:即徽下或下某徽。

意见:如“六絃七徽九分”在古谱中往往写作“八上”;“七絃六徽二分”在古谱中往往记作“六下”。

“上”“下”与“绰”“注”要区分开来,“上”“下”是得两声,“绰”“注”是得一声。“上”除了一上外还有二上三上的,同样“下”还有二下三下。如从“七絃九徽二上七徽”:“九徽”得音后先上至“七六”一顿(一上),再上至“七徽”(二上)即可。三上、二下、三下同理。

少息    大息

《玉梧琴谱》

少息①:少歇也。少息②,得声稍停。

《琴学练要》

“少息”、“大息”:即稍歇也,大息者大歇也,音完句终然后另起故曰,但逢少息要停声。

《颖阳琴谱》

“少息”:稍慢再弹。

“大息”:音净再弹。

《研露楼琴谱》

“少息”:稍停一会再弹。

意见:“少息”、“大息”皆停顿留空之意,多用于句读处,留空长短不一,具体停留多少,视曲中情况定。《玉梧琴谱》中有两个“少息”:一是用在句与句之间;二是用在乐句中的少息。

輕    重

《琴学练要》

“輕”:轻弹也。

“重”:重弹也,去声。

《颖阳琴谱》

“輕”:或轻弹或轻应。

《研露楼琴谱》

“輕”:轻弹也。

意见:“輕”、“重”用于强调某音或某句。右手八法轻重有别,左手“按”、“泛”亦然。注明“輕”字,下指当减轻力度;注明“重”字,下指当加重力度。然加重或减轻多少要视曲情实际而定,要做到轻重有度,切不可过輕过重与整曲大节不符,那便有失轻重的本意了。

急①     急②    缓作    慢

《琴学练要》

“急①”:如急上、急下、急撞、急猱、急勾剔之类。

“缓作”:即缓弹也,凡大小操起曲宜缓弹也。

《颖阳琴谱》

“急①”:急弹也。

“急②”:或急上几徽急下几徽。

“缓作”:慢弹。

“慢”:慢弹或慢上下或慢吟猱。

《研露楼琴谱》

“急①”:或急勾或急抹皆是。

“缓作”:慢弹之谓。

“慢”:缓缓弹之。

意见:“缓急快慢”要根据具体曲情而定,局部的缓急快慢要服从整体的要求,且相互之间互有节制。古法云:“缓欲不断、急欲不乱。”这是对缓、急的整体要求。又云:“急欲思缓、缓欲思急。”这是两者相互辩证的节制。

連   急連

《琴学练要》

“連”:或上或下数声数句音韵连接不断也,谱书有丨数字丨者数句丨者,或长或短注於句旁看之。

《颖阳琴谱》

“連”:或弹几点连一处。

“急連”:或弹几点急連一处。

《研露楼琴谱》

“連”:如挑四带三絃而响。

意见:几家琴谱解释不同,《琴学练要》和《颖阳琴谱》的“連”是连接、连络、连续之意;《研露楼琴谱》的“連”是连带、顺带之意。《研露楼琴谱》的这种解释并不多见,或许是一个特色。

“连”分缓急,可随谱中节奏定。

從頭    從頭再作    從勾再作    再作

《玉梧琴谱》

“从頭”:看上头勾处再弹之。

《琴学练要》

“从頭再作”:指段言,谓从頭一段之首再弹一遍也。

“从勾再作”:指句言,句旁有勾是从勾处至某处再弹一遍也。

《颖阳琴谱》

“再作”:再弹一句或数点。

《研露楼琴谱》

“从頭”:照从本句从弹。

“再作”:或勾或抹再弹一遍。

意见:这几个谱字皆是重复前一句或几句的意思。“勾”与“頭”都是起始的标记,也就是说从此段头或勾处再弹一遍的意思。

但在实际情况中,有时明明注明了“从勾再作”却找不到这个“勾”在什么地方,这多是刻版误漏。我认为遇到这种情况后,要在曲调旋律中仔细查找,反复琢磨,方可确定“勾”之所在。

漸慢    入慢  

《琴学练要》

“入慢”:是曲将终而渐渐慢弹也,故曰必须三入慢。

《颖阳琴谱》

“入慢”:慢弹也。

《研露楼琴谱》

“入慢”:下指先紧弹数声,渐渐数数落落而弹。

“漸慢”:如紧打圆之后渐渐慢之。

意见:三家琴谱解释稍有差异,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漸慢”、“入慢”皆是将近曲终,需由“正板”转换为“渐慢”或“入慢”的标注。还有一说“入慢”也就是“入乱”,由此标注处开始“跌宕”弹。

《琴学练要》

如畧上、畧下、畧吟、畧撞、畧退之类。

意见:速度稍快些、力度稍轻些、幅度稍小些,不经意出之。

 

《琴学练要》

大曲将终,必有變音,如移商换羽之类。

意见:“變”即变调,即今人称之为转调。

《琴学练要》

单点不连谓之另,或散或实或泛皆用。

意见:这个谱字十分罕见,属于提示节奏的谱字。单弹一声,前后皆不连靠。

《琴学练要》

两徽之中间也。

《颖阳琴谱》

徽之半也,两徽之中间谓之半。

《研露楼琴谱》

或半徽,或上半。

意见:两徽之中间,如“八半”就是八九徽之中间。

不动

《琴学练要》

手不动也。

《研露楼琴谱》

如结勾之音不宜吟猱比少息更有斩截之意。

意见:用于按弦,手指在所按之位不动,一般等待下个音的时候用,如虚上、应合等。

《琴学练要》

十三徽之外也。。

《颖阳琴谱》

十三徽外。

《研露楼琴谱》

过十三徽外,指离徽三四分。

意见:今谱大多统称为徽外三分,即十三徽以外三分。

《琴学练要》

堅也。

意见:下指坚实有力之意。

《琴学练要》

至某徽某絃也。

《研露楼琴谱》

至某徽或至某絃。

意见:或从此弦弹至彼弦,或从本位走至它位皆曰至。

《琴学练要》

各也。

意见:当是“落”的减字。落指吟猱的落,下指得音就吟猱,快速无停顿之意。

终    曲终    操终

《琴学练要》

“终”:终也。

《颖阳琴谱》

“曲终”:曲终也,和乐而作为之曲。

“操终”:操终也,忧愁而作为之操。

  意见:“终”、“曲终”、“操终”皆毕曲之意,写在全曲最后,表示此曲完毕之意。

  《琴书千古》现藏于上海图书馆,因现在无法查阅此书,所以等以后有机会再将此书的指法补上。

  另外《琴学练要》中还有两个谱字需要作出说明,这两个谱字虽然没有被收进《琴学练要》的指法篇,但在曲中却多次出现。一个是“    ”(清)一个是“     ”(轻)。第一个“清”字很好理解,是取音清越之意。第二个 “     ”(轻)字因减字和前面指法篇的“     ”(轻)字写法不同,所以当时在判断这是什么谱字时着实下了一番功夫。我翻阅了几乎所有手边能够找到的琴书谱集,都没有看到这个“    ”字。自己也提出了几种假设,但是根据前后关联的谱字又一一推翻了自己的判断。最后向母亲请教,母亲看后略加思索说这就是一个“轻”字。我说卷一中的“轻”是写作“     ”的。母亲讲因为行书中有将“轻”便写作“轻”的,曲中此处的“轻”就是便写作“     ”的。在《白石道人歌曲》里宋人用的“工尺减字谱”中,有些就是取其行书或草书便写的。我立刻查阅了行书字典,果然古人有这样便写的写法,再联系前后的谱字也一一顺当,便豁然开朗了。由此可见综合知识的重要性,这可真是“功夫在琴外”啊!

  自“擘”字起,至“操终”止,中州派四部琴谱共有一百九十二个指法谱字。其中右手五十六个,左手九十五个,音位、节奏及通用谱字四十一个。较有特色的谱字如“无”、“捻”、“另”、“反合”、“注掏带起”以及《琴学练要》本的“吟”等等。另外,对于左右手的位置、力度等也有较详细的规定。如右手出音要求勾、剔、抹、挑中锋近岳下指,取铿锵坚实之音;左手取音要求按令入木、绰注从远、吟猱有度。其运指、取意等都有中州琴派独特的风格和韵味。正像彭祉卿在其《桐心阁指法析微》序中所说的那样“指法虽末,实琴学之始基”。余经过近三月的努力,将这四部中州派琴谱的指法进行了整理和集释,希望可以对研习中州派琴曲的琴友们起到一定的帮助,也希望通过这篇集释为中州琴派的振兴和光大做出自己的贡献。

  宋大年二零零七年元月于郑州

  注⑴《琴书千古》“钞本,四卷,辑者不详。编前有‘果亲王府图书记’印章。……此书至晚为清初本。”(见《见存古琴曲谱辑览》)“……与所收各曲相印证,的确是中州派的琴谱。”(见《查阜西琴学文萃》)

作者: 乐器小编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2580866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