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莫斯科音乐学院培养出的小提琴演奏家

  1886年9月1日由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尼古拉·鲁宾斯坦(Nikolay Rubinstein,1835-1881)所创办的莫斯科音乐院,虽然比圣彼…

「总结」莫斯科音乐学院培养出的小提琴演奏家

  1886年9月1日由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尼古拉·鲁宾斯坦(Nikolay Rubinstein,1835-1881)所创办的莫斯科音乐院,虽然比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晚了四年才成立,不过却是二十世纪举世闻名的俄国音乐重镇。首任的小提琴教授是波希米亚大师劳乌勃(F.Laub,1832-1875),劳乌勃一共在莫斯科停留了8年,他不但教出近30位小提琴家,在室内乐的演奏方面也获得很高的评价,特别是他深获柴可夫斯基的赞赏。

  柴可夫斯基认为,当时演奏古典曲目的佼佼者,除了德国的约瑟夫·约阿希姆(J.Joachim , 1831-1907)外,劳乌勃是唯一可以和约阿希姆相提并论的大师,柴可夫斯基还将他的第三、四号弦乐四重奏献给劳乌勃,足见两人惺惺相惜的情感。不过上帝并没有给劳乌勃太多的时间。1874 年夏天,劳乌勃因健康因素而离开莫斯科,隔年3月18日病逝,一生只活了 43 岁。其实在劳乌勃任教后的第三年,另外一位捷克小提琴家赫日马利(I.Hrimaly,1844-1915 ,他编写的音阶教本在国内被广泛使用,不过翻译为弗瑞马利)也被音乐院聘任为讲师,1874 年劳乌勃离开音乐院后,由赫日马利接任他的位置并升格为首席教授。

  赫日马利从1869年开始,便将他毕生的精力奉献于莫斯科音乐院,终身未再回到捷克,可称得上是真正的鞠躬尽瘁。他是将波希米亚学派深耕于俄国学派的最佳典范,他教出来的学生中,以莫吉列夫斯基(A.Moguilewsky,1885-1953)及艾尔登科(M.Erdenko,1885-1940)两人最为著名,这两位学生在毕业后也曾回校任教。

  莫吉列夫斯基于1908年在莫斯科立室内乐协会,并在4年后组织著名的莫吉列夫斯基弦乐四重奏,1919年起成为母校的小提琴教授。学生中以影响现代美国学派深远的葛拉米安(I. Galamian,1903-1981 )及知名的贝多芬弦乐四重奏(Beethoven Quartet)第一小提琴手齐卡诺夫(D.Tsyganov,1903-1979)最为著名。

  贝多芬弦乐四重奏和萧士塔高维契有非常深的情谊,并首演过多首萧氏的作品,而齐卡诺夫后来毕业也留校负责室内乐的教学,著名的包罗定弦乐四重奏(Borodin Quartet)的成员,就是由他调教出来的。

  一脉相传的优秀师资

  然而,齐卡诺夫的恩师莫吉列夫斯基在教育上的贡献还不仅仅于此,他于1930年移居到日本,为日本的小提琴教育做出非常卓越的贡献,江藤俊哉(Toshiya Eto)、诹访根自子(Nejiko Suwa)及岸边百百雄(Mommo Kishibe)等日本早期知名的小提琴家,都曾经是他的学生,莫吉列夫斯基于1953年5月病逝于东京。

  赫日马利在1874年接任首席教授的位置后,校方也同时聘请小提琴家布洛德斯基(Adolph Brodsky,1851-1929)接任赫日马利的讲师位置。布洛德斯基虽然出生于俄国,不过他的小提琴教育却是承袭维也纳学派,他的老师就是维也纳学派的代表人物黑尔梅斯贝格(J. Hellmesberger,1828-1893)。布洛德斯基在莫斯科音乐院执教不到5年,便到国外寻求发展,以他为名的弦乐四重奏(Brodsky Quartet)在当时也颇有盛名。布洛德斯基最后定居在美国, 1929年去世,他最著名的事迹,就是柴可夫斯基原本要将他的小提琴协奏曲献给奥尔,不料却事与愿违,作曲家最后将这首旷世巨作献给了布洛德斯基,并由他将这首作品介绍到欧洲,也因为这个阴错阳差的原因,让他得以在音乐史上留名。

  重大的变革

  1918年苏维埃政府成立后,首都由圣彼得堡迁往莫斯科。共产党执政下的政府为了增强国力,便大力提升国防、体育、音乐等方面的国际实力,当时有两项政策是促使俄国音乐突飞猛进的主因,第一项是积极培训演奏人才,并将优异的演奏家“荣誉化”。当时由莫斯科音乐院负责,成立了最著名的“青年精英培训团”,成员包括有:吉利尔斯兄妹 ( Emil & Elizavata Gilels )、小提琴家戈尔德史坦、钢琴家塔玛尔齐娜 ( Rosa Tamarkina , 1920-1950 )等人,这些成员后来都在国际大赛中大放异彩。这些音乐家获得国际大奖回国后,除了获得国家领导人接见的礼遇,并接受人民的欢呼之外,同时也利用由国家掌握的传媒向全国大力宣传,并在许多场合高挂这些人照片,全力将这些卓越贡献的音乐家塑造成民族英雄。表现更为优良者,国家除了给予工作保障之外,更授予“苏联人民艺术家”的头衔、佩带勋章之最高荣誉(奥伊斯特拉赫及柯冈都曾得到这些荣誉)。在如此多项利多的鼓励下,学习音乐的风气在当时立刻兴盛起来。

  另外一项重大的政策,是国家将古典音乐平民化。在沙皇统治的年代,西方的古典音乐只有达官贵族能够欣赏,一般老百姓接触的机会并不太多,特别是偏远的乡镇更是明显。政权转移后,政府让位于大城市音乐厅及歌剧院的欣赏价格平民化,让所有人民都有能力欣赏,同时派遣由国家培养出来的演奏家下乡演奏,在乡野中临时搭起一个克难的舞台,做为这些国家级演奏家的表演场所。而这些平常在媒体及报纸才出现的伟大

  人物,活生生地出现在这些平民百姓面前,不仅让古典音乐深入乡间,同时也提升人民对国家的向心力。不管当时执政者是为了收服民心或有其他政治目的,这两项政策确实刺激了后来俄国的音乐发展。

  莫斯科音乐院 1920-1960

  由于苏维埃政府大力推展音乐,莫斯科音乐院在此时的地位是可想而知的。继1920年奥尔的学生采特林加入音乐院的小提琴师资群,紧接着在两年后又加入了扬波尔斯基与莫斯特拉斯(K.Mostras,1886-1965)两位重要的教育家。扬波尔斯基是奥尔的徒孙;而毕业于莫斯科音乐院莫斯特拉斯,是美国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葛拉米安的老师(大多数的资料都是记载葛拉米安在俄国时期的老师是莫斯特拉斯,不过他也曾和莫吉列夫斯基学习)。莫斯特拉斯在教学上的表现非常杰出,最著名的俄国学生是女小提琴家亚斯维里(M.Yashvili,1932-)。

  紧接着下去的年代,是音乐院小提琴师资的黄金时期。奥伊斯特拉赫(1934任教)、赫日马利的爱徒艾尔登科(1935任教)、奥尔最喜爱的学生波里亚金( 1936 任教)及扬波尔斯基的学生扬凯列维奇及柯冈( 1952任教),分别加入教育行列,其中教学时间最短的是艾尔登科。其实,艾尔登科是莫斯科音乐院早年培育出来的小提琴好手,也是世界公认的第一位俄国小提琴演奏家,与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是忘年挚友,并受他的鼓励经常下乡演奏,可惜在1905年的劳工革命中,被当局视为叛乱份子而流亡海外。他曾经到日本演奏,受到空前的热烈欢迎,当时来听他演奏会的日本观众约有两万人之多,不过他在人生的最后5年,才把所学奉献给母校, 1940年于莫斯科去世。

  而世界知名奥伊斯特拉赫的丰功伟业在此就不多加着墨,另外当时与他实力不相上下的波里亚金(M.Polyakin,1892-1941)。至于扬凯列维奇及柯冈是黄金时期的最后两张王牌,扬凯列维奇擅长教学,他最著名的学生包括:斯皮瓦科夫(V. Spivakov,1944-)、特列基亚可夫(V.Tretjakow,1946-)、斯科尔尼柯娃(N.Shkolnikova , 1928-)、契尔思霖(G.Zhilslin,1946-)及中国知名的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等。而与奥伊斯特拉赫名的柯冈,除了拥有超凡的演奏实力,在教学方面也是贡献良多,高萨可夫(A.Korsakov,1946-1991)、慕洛娃(V.Mullova,1959-)、卡勒尔(I.Kaler,1963)、葛鲁贝特(I. Grubert,1954-)等二十世纪后半知名的俄国好手,都是由他所教导出来的。

  莫斯科音乐院 1960-

  自1937年俄国小提琴家在比利时易萨伊小提琴大赛大获全胜后(除了银牌,前六名由俄国选手包办),俄国小提琴家几乎成为世界大赛的常胜军,这种盛况维持了近半个世纪,而这些在比赛中获奖的精英,也纷纷回校担任薪火相传的工作,其中包含了柯冈的同学贝兹罗德尼(1957任教)及柯冈夫人吉利尔斯(1967任教),另外莫斯特拉斯的爱徒亚斯维里(1958任教)及由圣彼得堡音乐院所栽培出来的女小提琴家巴莉诺娃(G. Barinova,1910-)也加入这个教学团队。此时期俄国学派的优势虽然还仍维持一定的局面,不过在异军突起的美国学派、具有悠久历史的欧洲学派及后来居上的亚洲国家等多重夹击下,的确面临重大的考验。

  1990年共产党政权瓦解后,俄罗斯面临政治经济上空前的危机,许多优秀的音乐家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纷纷离开祖国,这是俄国小提琴家出走最严重的时期。虽然俄国学派独占鳌头的局面在此时渐渐走下坡,不过这些出走的俄国精英,却在欧美各国撑起一片天,其中最著名的代表者有布隆(Z.Bron,1947-)及库绪尼尔(B.Kuschnir,1948-)等,而他们所培育出来的学生,例如:瓦吉姆·列宾(V.Repin,1971-)、文革洛夫(M.Vengerov,1975-)、拉赫林(J.Rachlin)等,都已成为二十一世纪俄国学派的最佳代言人。

作者: 乐器小编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2580866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