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晓」漫话中州古琴

  琴,又称七弦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琴、棋、书、画作为“四艺”之首的琴。是我国华夏民族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相传伏羲造琴。大概是因为古老的原因,后人又在琴上冠一…

「揭晓」漫话中州古琴

  琴,又称七弦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琴、棋、书、画作为“四艺”之首的琴。是我国华夏民族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相传伏羲造琴。大概是因为古老的原因,后人又在琴上冠一“古”字,称古琴。古琴伴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一直流传至今,从未间断过。琴,不仅声音美妙,而且具有很丰富的表现力。嵇康在他的《琴赋》中作了形象生动的描绘:“远而听之,若鸾凤和鸣戏云中。迫而察之,若众葩敷荣曜春风。既丰赡以多姿,又善始而令终。嗟姣妙以弘丽,何变化之无穷。”弹琴时的手势动作也很漂亮,古人形容两手“如双鸾对舞,两凤同翔。”史书中有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孔子学琴于师襄, “《诗经》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的记载。《诗经》中有:“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等等有关弹琴的诗句,可见琴在我国古代人们的音乐文化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的圣贤文人,如孔子、司马相如、蔡邕、阮籍、嵇康等等,都无不以善琴著称,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弹琴故事和他们创作的琴曲、琴文与琴诗,以及琴学理论著作。

  河南的古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优良的传统。早在公元前662年,卫国人在楚丘(今河南濮阳西南)建城时唱道:“椅桐梓漆,爰伐琴瑟”(《诗经》)。河南人早就选用桐、梓来造琴了。这种用桐木做琴面,梓木做琴底的选材,一直延用至今。

  在公元前五百多年前,周简王至周景王时,晋国著名乐师师旷,亦以善琴闻名于世,他曾在河南开封古吹台弹琴奏乐,创作了著名琴曲《阳春》与《白雪》。古吹台至今仍座落在开封市禹王台公园内。

  西汉宣帝时期,梁国(今河南开封)人龙德,以琴待诏仕于宫廷。他一生的著述很多,在《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有他的《龙氏九十九篇》。刘向说过:“雅琴之事皆出龙德《诸琴杂事》中。”这可能是一部琴书巨著,可惜原书己不传了。

  东汉顺帝至献帝时期的蔡邕,字伯喈,河南陈留(今河南开封)人,博学多才,好辞章,工书画,尤妙于音律,年轻时就以善弹琴而知名,是中国音乐史上的大琴家、大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他创作的《游春》、《绿水》、《幽居》、《坐愁》、《秋思》五首著名琴曲,总称为《蔡氏五弄》,这些琴曲在当时就广为流传。不仅嵇康在《琴赋》中列有他的曲目,一直到唐代都享有盛名,成为琴家最常弹的曲子。像王维、李白、白居易、李贺等诗人,都写有听弹蔡氏作品的诗作。现存的《山中思友人》、《秋月照茅亭》等曲,据明初朱权《神奇秘谱》记载,也是他的作品。他创作并演奏的这些琴曲在中国古琴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他还著有《琴赋》与《琴操》。在《琴操》一书中,不仅介绍了古琴的演奏手法和当时的流行曲目,而且还系统地汇集并介绍了50首曲子,这些都是汉代以前非常古老的曲子,成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作品的珍贵史料。蔡邕对弹琴的手势很有研究,他在《琴赋》中说:“左手抑扬,右手徘徊,指掌反复,抑按藏摧。”古人弹琴注重手势的传统,就是从蔡邕发端的,在宋陈阳《乐书》和田紫芝《太古遗音》中都记载有庸人赵惟则云:“手势所象,本自蔡邕五弄,赵耶利修之。”在中国古琴史上他开创了弹琴注重手势、研究手势、绘制图谱的先河。

  蔡邕还是一位斫琴名家。蔡邕琴,亦名焦尾。就是他自制的这张焦尾琴,还流传着一则故事:

  “蔡邕在吴,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起火烈声,知其良材,因请裁为琴,果有美音,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就是这张琴的缘故,古人遂把琴尾称作“焦尾”。于是焦尾就成为古琴琴尾的专有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蔡邕女蔡琰,字文姬,也是一位“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后汉书董祀妻传》),兼善诗词的女琴家。

  蔡邕在中国琴坛上的影响很大,犹其是对于中州琴学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他的影响下,汉魏间在他的家乡河南陈留,又先后出了阮瑀、阮籍与阮咸等善琴的名士。阮瑀是当时文坛有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幼时从蔡邕学琴。名曲《酒狂》与《三峡流泉》,相传就是他的儿孙阮籍与阮咸叔侄所作。阮籍还著有《乐论》音乐理论著作传世。他俩也都是“竹林七贤”中的大琴家。

  汉灵帝时杜夔,字公良,河南洛阳县人,黄初中为魏太乐令,“聪思过人,丝竹八音,靡所不能”。 夔妙于《广陵散》,据《魏书》及宋朱长文《琴史》记载,嵇康所擅长的这首著名琴曲,就是从他儿子杜猛处学得的。

  东晋元帝时的谢安,字安石,河南太康人,江东名宰相。家有名琴,善弹琴,能作曲,尝作琴曲《升平调》(见《琴史》)。

  南朝宋武帝时的谢庄,字希逸,河南太康人,这位在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家,还著有《琴论》(今己佚失)。朱长文《琴史》云:“希逸作《琴名》,今所存古人名氏,班班可识……”,这不能不说是谢氏的功劳。

  到了北宋,中州古琴再度繁荣。著名宫廷琴师朱文济,他在宋太宗太平兴国中“鼓琴为天下第一”。他的门生和再传弟子,在宋代琴坛,个个都是大名鼎鼎。京师(今河南开封)的慧日大师夷中是他的得意门生,夷中又将他的琴艺传授给知白和义海。欧阳修听了知白演奏后,写了一首长诗来赞美。义海在京师学完琴之后,回到越州(今浙江绍兴)法华山继续苦练,“积十年不下山,昼夜手不释弦,遂穷其妙”。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指出:“海之艺不在于声,其意韵萧然,得于声外,此众人所不及也。”当时向义海学琴的人很多,著名的则全和尚就是他的学生。则全不仅琴艺高超,而且对演奏理论有独到的见解,著有《则全和尚节奏指法》,这是《琴苑要录》中的重要文献之一。则全的弟子钱塘僧照旷在宋徽宗政和间,所弹奏的《广陵散》,以“音节殊妙”而著称。这几位朱氏的弟子,皆为出家的和尚,个个琴艺精斟,还有琴学理论著述传世,当时人们都尊之为“大师”。

  北宋还出了个嗜琴的皇帝,那就是宋徽宗赵佶,他设有“万琴堂”,收罗储藏天下名琴。张瑞义《贵耳集》所载宋人撰写的李师师佚事里,有宋徽宗赵佶微行至李师师家听琴的故事:“师师乃起,解玄绢褐袄,衣轻绨,倦右袂,援壁间琴,隐几端坐,而鼓《平沙落雁》之曲。轻拢慢捻,流韵淡远,帝不觉为之倾耳。……时大观三年(1109)八月十七日事也。……三月帝复微行如陇西氏(即李氏)……帝赐师师偶坐,命鼓所赐蛇跗琴,为弄《梅花三叠》,帝衔杯饮听,称善者再。”从这些宋人的记载,使我们得知,一直流传至今几乎没有一位琴家不会弹奏的古琴名曲《平沙落雁》和《梅花三弄》,早在北宋时京都己很盛行,而且广为流传。这是中州派具有代表性的名曲,直到清代干隆年间,在中州派的几部琴书谱集中,都载有《平沙落雁》的曲谱。一直到近代苏州古琴家吴兰荪先生还藏有他手抄的《平沙落雁》谱,他在其曲名下还特意注着中州派,说明这是中州派的传谱,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到了明代,在河南邓州又出现了一位古琴家,就是嘉靖年间的大学士丁钲,字维静,号肃庵。他是我们丁氏家族明代的先祖,文采风貌,独冠当时,犹善琴、棋、书、画。著有琴谱八卷,棋谱四卷,集三唐诗一百卷(本州志)。

  在明代刊印的琴谱中,有一部在当时颇有影响的琴谱,那就是明万历十七年(1589)张进朝撰辑的《玉梧琴谱》,此书共三卷,收五十二曲。张进朝学琴于河南民间弹琴家崔小桐,《玉梧琴谱》在当时很有影响,其琴曲被稍后明万历三十年(1602)的《藏春坞琴谱》大量收录,并转载了张进朝自叙的《弹琴总规》。这足见《玉梧琴谱》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清初无名氏手抄本《琴书千古》,共四卷,收录二十四曲。这也是一部中州派的琴谱。现藏上海博物馆。

  到了清代干隆年间,中州琴派又出现了好几位在琴界很有影响的古琴家,他们都著有琴书谱集,并一直流传至今。

  一部是清代干隆四年(1739)王善撰辑的《治心斋琴学练要》,共五卷,前二卷论琴,后三卷是琴谱,共收录二十六曲,凡三十谱。其中有九首是他创作的新曲谱,如有名的《精忠词》、《关雎》、《读易》等。王善,字元伯,陕西长安人。他在自序中说他编辑此琴书时,“反复参稽,昼夜思维。……殚精竭虑,盖数十年于兹矣!……他在凡例中指出:曲中的“指法字母,予第取中州调之应用者,……”是一部有琴论,有传统古谱及自创新曲,“简当明切”的琴书谱集。

  一部是清干隆十六年(1751)李郊撰辑的《颖阳琴谱》,李氏在自序中说他的父亲要他学琴,“遂博采四方,闻雍邱李君襄五,乃挥抚名手,音声谐和,调衍中州正派,不惜重聘敦请于家。自雍正甲辰(1724)以至己酉(1729),岁经五更,……口传手授。”后来李郊将他所学“逐曲按其音律,详摹手法,而谱记八曲,后又推广四曲,合订一十二曲,……用作学琴者行远登高之一助!……记谱时,李郊为帮助初学者分清句逗,他还特创分句成行,又再分点的形式,为古琴记谱另辟蹊径。这是一部中州派的琴谱,强调用指取音贵乎苍老恬静,迟疾顿挫,安舒自如。《琴曲集成据本提要》云“其演奏风格与江浙巴蜀各派迥然不同。”

  再一部是清干隆三十一年(1766)崔应阶撰辑的《研露楼琴谱》,崔氏在序文中自认他和他的琴师是中州派,王受白是崔应阶的琴师,崔氏在长江一带作高宫,最后升到中丞(巡抚)。王受白随他“往来豫、楚间几三十年,得其秘传十余操,高古淡远,不同凡响,倘所谓中州派者非欤?”这部琴谱是崔氏在苏州作江南臬司时,和受白之子王如熙(当时王受白已死)“所录受白谱数卷,择其雅俗共赏者,凡二十曲,相与手订。”在崔氏作中丞后,“政暇拣出复较,命张子松孙录以付梓,公之于世。”他以极简要的“高古淡远,不同凡响”概括了中州派的演奏风格。另一部《龙吟阁秘本琴谱》,主要收有王受白辑录的传统琴论。

  详研以上几部琴谱,能使我们对于干隆中叶再度盛行的中州派能够得到有系统的认识和了解。

  此外,清人王坦《琴旨支派辩异》篇中指出:“中州派高古端严,宽宏苍老;浙派清和善俗;金陵派参序有节,抑扬有纪;虞山派清微淡远。”王氏这段文字精辟地概括了当时几个派别的琴风,记载了中州派独具魅力的演奏风格。

  尽管这些对于中州琴学的评说,多出于清人之口,但事实上,中州琴派及其演奏风格的形成,当是由来己久的。纵观琴史,中州琴学曾出现过三次高峰,一次是以蔡邕、阮籍等为代表的汉魏时期;一次是以朱文济、义海等为代表的北宋时代;一次是以王善、李郊、崔应阶等为代表的清代干隆年间。

  直到清末,仍有一批有影响的中州派古琴家活跃在琴坛上。如沈懿安,号可悟子,湖北宜昌人。“清末传‘中州派’琴,在宜、沙、荆、襄间有盛名”(查阜西《琴学文萃》)。在沈懿安的弟子中,除其子沈应彪外,有名的还有宜昌的段选青、杨理臣,扬州的潘维周等(1936年《今虞琴刊》)。

  我们都知道,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先生会演奏多种民族乐器,他的古琴,就是在上个世纪1920年25岁时,专程赴河南投师学习的。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古琴家徐元白和邓峡峰(河南南阳人)等人,在河南省省会开封,一同组织成立了“中州琴社”。古琴家陈仲巳和邓玟,都是当时“中州琴社”的成员。徐元白先生在“中州琴社”期间,曾监制过大批古琴有百余张。陈仲巳老先生在解放后五六十年代,与古琴家查阜西先生一直有着书信往来,发掘过琴曲古谱,曾打过《广陵散》等曲。书学苏东坡,也有很深的造诣。邓玟是邓峡峰的侄女,家藏唐琴,自幼跟着叔叔学琴,后来,也是徐元白先生的学生。她不仅琴艺出众,犹擅书画,17岁中学时代就开过个人画展,后毕业于河南大学外语系日语专业,是一位琴、棋、书、画“四艺”皆优的才女。其叔邓峡峰在抗战胜利后解放前出家为僧,仍以琴书相随。和尚邓峡峰的名字,永远留在河南琴人的心中。

  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古琴家丁纪园和丁承运姐弟二人,曾应邀参加了历届国内及国际的古琴及民族音乐理论的学术会议,并为古琴国际学术会议的学术委员。姐弟二人在全国中文一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过有关琴学及中国音乐理论的论文数十篇,还发掘整理打出了多首古琴名曲古谱,曾在国内外获得过好评。

  为继承和发扬中州琴学的优良传统,为河南古琴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丁纪园在河南省音乐家协会的领导与支持下,于2002年底组织成立了河南省音乐家协会古琴专业委员会(简称“中州琴会”),并任会长。丁承运调往武汉工作后,也组织成立了湖北省音乐家协会古琴专业委员会(简称“伯牙琴会”),并任会长。都仍在为古琴事业而努力耕耘。

  中国古琴艺术,2002年我国政府已向联合国申报非物质性世界文化遗产,这必将对宏扬古琴艺术,对进一步深入发掘、研究、整理、继承这一历经数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瑰宝,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也让世界人们能够更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中国的古琴艺术。

  2003年初夏于郑州

作者: 乐器小编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2580866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