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晓」对中国古琴文化的思考朱默涵

  朱默涵:对中国古琴文化的思考   一、前言   古琴是中华民族乐器史上最早的弹拨乐器,又可以称为瑶琴、七弦琴。古琴在孔子的时代就己经非常流行,由此来看,古琴的发展历史至少己经达…

「揭晓」对中国古琴文化的思考朱默涵

  朱默涵:对中国古琴文化的思考

  一、前言

  古琴是中华民族乐器史上最早的弹拨乐器,又可以称为瑶琴、七弦琴。古琴在孔子的时代就己经非常流行,由此来看,古琴的发展历史至少己经达到了三四千年之久,它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意义,为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阅读古琴艺术的文献资料,不仅让人们对古琴文化的发展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更认识到古琴文化在中国古代的艺术教育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中国传统教学思想一直注重道与文、教与乐的结合,古琴艺术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艺术境界,陶冶人们的情操。古琴虽然只是一种演奏乐器,但是它的文化内涵中凝聚了许多圣人、先哲的思想,学习古琴对于修身养性,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大有裨益。

  二、中国古琴文化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中国古琴艺术对世界音乐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凭借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征服了世界各国的著名艺术家。欣赏古琴演奏,你看不到跌宕起伏的肆意奔腾,只有那种平静的大气。古琴艺术往往与诗歌紧密联系在一起,古诗词的吟唱需要古琴来配合,吟唱中的抑扬顿挫与琴的演奏相一致。同时古琴的演奏又与国画的审美观相统一,追求一种大气磅礴的意境。在古琴艺术中,诗歌绘画都与古琴相互融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加体现出古琴艺术的包容性与内涵所在。古琴艺术在中国音乐历史发展上占据了重要的历史地位,然而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下,中国古琴艺术在清朝之后逐渐开始向西方化的方向发展,古琴艺术曾经濒临消亡。直至上个世纪的30年代中期,今虞琴社成立,并提出了复兴中国古琴艺术的建议。 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被纳入“世界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在中国的很多高等音乐学府,古琴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音乐专业,被归入民族器乐系。中国古琴艺术经历了千百年风霜的洗礼,不同的地域风情和人文性格,使其融合了中国大地上各具特色的民族特点,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古琴流派。古琴文化本身就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个性化突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传承都使得彼此之间的风格不同。对于同一首琴曲,不同的人有不同理解,从而造成了古琴风格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我们一般所称的流派,主要是指学术研究、文艺表演方面的门派,是因对艺术风格的探讨、研究学习而形成的不同的群体。古琴艺术家们依照共同的观点和风格,形成了不同的古琴艺术群体。古琴流派中的共同特点,一般受到地方特色、艺术观点、演奏特色以及琴师传承的影响。在唐代,古琴艺术主要分为吴派和蜀派,昊派演奏风格主要表现为清幽婉转,像绵延不绝的长江,磅礴大气;而蜀派则表现为浚急奔流,仿佛要冲向宇宙,急流勇进,所以不同的流派受地方特色和艺术观点的影响,形成了古琴演奏中不同的风格。唐代的曹柔发明了一种记谱法一一‘减字记谱法”,这种方法对记录古琴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古琴艺术的传承、流传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种记谱方法,给古琴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不同派别不同风格的古琴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或者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对演奏的节奏加以灵活变化,这样的记谱法方式也给后人创作留下了自由发挥的空间,以适应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地域文化的艺术家的审美特点。总之,减字记谱法的出现是自然发展的规律,适应了当时的历史潮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滋生出了众多的古琴流派,而这正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音乐教育提倡自由发挥和个性创作的特点,对当今的音乐教育提供了参考模板。现代的音乐教育也应该提倡音乐创作和个性发展,为大众的音乐学习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各种影像资料为学习古琴提供了条件,使他们能更方便地研究古琴艺术。在当今的古琴艺术发展中,各个派别之间有了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学习其他派别的优点,弥补自家派系中的不足之处,更有利于促进古琴艺术的发展。改革开放政策的施行,将中国带入了国际化的发展潮流中,国内外文化互相影响、相互交融,古琴艺术也在中外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发展,并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此同时,中国古琴艺术以其鲜明的个性和地域特色,促进了古琴艺术家审美观的发展,对当今的音乐创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古琴文化在当代艺术领域中的发展空间是有限的,其主要原因有:

  (一)内部的原因

  曲高和寡。古琴艺术自诞生以来就只流传于文人之中,普通人几乎无法接触到,古琴音乐中独特的韵律就注定它只能代表着上层社会的审美观。古琴艺术本身并不注重表现音乐的艺术个性,只注重表现文人士大夫的精神追求,从而难以引起平民大众的共鸣。同时古琴艺术独特的审美需求,也要求听众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审美差异。古琴曲清新淡雅,曲调悠扬婉转,与西方的音乐审美观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古琴的演奏要在非常安静的环境中进行,一般不采用电子设备和公开演奏,同时古琴艺术的演奏节奏与当今人们的生活节奏有着很大的不同,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导致古琴艺术的欣赏群体有限。

  (二)外部的原因

  政治运动导致文化没落‘文化大革命”导致无知文化出现,古琴文化在这段期间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它被当作封建文化遭受了猛烈的批判。同时一些著名的古琴艺术家被批斗,大量的珍贵古琴乐器本身、文献资料等被损毁,古琴文化几乎灭绝。

  多元文化的冲击。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表演形式多姿多彩,人们的文化消费方式也多种多样,同时当今的青少年推崇潮流文化,特别是流行音乐更使他们趋之若鹜,再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古琴文化逐渐被边缘化。

  三、复兴中国古琴文化

  当前古琴艺术在音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之前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与二胡、笛子等其他乐器相比,古琴仍然不占优势。为改变古琴目前所面临的不利局面,许多古琴专家通过探讨研究提出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提升古琴的地位。其中一部分琴家认为可以通过接纳西方经典的音乐体系中的音乐模式来促进古琴音乐的传播。还有人认为只有改变古琴高雅的形象。把古琴逐步变成像笛子、二胡等容易为大众所接受的普通乐器,才能真正改变古琴的尴尬地位。

  目前,琴界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如,在日常的教习中,一部分人只重视对演奏技巧的学习与训练,仅仅是根据谱子单调地进行演奏,不去深入挖掘曲谱中所表达的真正含义;在表演时,片面追求现场效果,不能把握古琴艺术所体现的深厚内涵,不能体现古琴音乐所具有的文化特性;为附庸风雅而丢掉古琴的优良传统;等等。这样的传播不仅不能促进古琴艺术的发展,反而会产生负面影响。

  古琴音乐艺术是传承了四千年的文化艺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传统在古琴音乐中得以继承和发扬。而古琴艺术要想取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有专门从事古琴艺术研究的、热爱民族文化的、有责任心的人来推动。除此之外,平静的心态对古琴的研习与传播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国古代传统美学中曾强调,心态必须与创作和审美相协调,只有保持好的心态,才能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取得完美的效果。古琴的演奏对指法、配合、力度以及节奏等方面与其他乐器一样要求较高,同时更应该把自己的真情实感真正地融入音乐当中,把作曲者想要表达的含义真实地反映给听众。如果在这当中不能保持平静的心态,不能集中注意力,一些简单的指法、配合都有可能出现错误,节奏把握也可能会出现差错,更不用说要求更高的深入其中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古琴的演奏重在意的表达、韵的品味,这便要求弹琴者不可存有躁动的心,要克服心情波动,排除外部事务的干扰,做到不急不缓,培养顺其自然的良好心性。要想真正学好古琴,不仅要注意对技与艺的培养,更要有对古琴审美意境的追求。

  当今社会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一切都是以利益为目的,与传统的艺术追求形成巨大的冲突。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在现今快节奏、大压力的生活中更容易接受流行、摇滚等现代音乐,对传统的古琴音乐往往不能静下心来欣赏学习。在古琴音乐的学习过程中,甚至出现扼苗助长、妄想速成的现象,其结果往往是一事无成。

  流传了四千年的古琴艺术为何在现代处于如此馗尬的地位?如何改变古琴艺术所面临的这种严峻局面?如何做才能使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在传承中不湮灭?如何保护好我们的国粹?这一系列的问题值得深思。而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需要琴人以及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人的共同努力,正确认识古琴在艺术发展及人类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以促进古琴艺术的继承和发扬。

  (一)建立古琴文化基地,加大对古琴艺术的宣传力度

  古琴艺术的传承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鼓励并支持一些机构成立古琴研究部门、辅导机构等,加大对其资金以及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和投入,多举办古琴音乐会,使越来越多的国人能够亲身接触到它,了解它,感受它的艺术魅力,培养对古琴文化的兴趣,使其能够参与到古琴艺术的传播中来。

  (二)促进古琴音乐与世界音乐的交流

  古琴艺术被认证为“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古琴表演等,这些都将古琴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展现在世界人民的眼前。要通过与世界其他优秀音乐的交流,学习其他音乐的优点,丰富和发展古琴音乐。同时,也要在世界人民面前不断展现中国传统古琴艺术的魅力,要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真正的古琴爱好者,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以此来促进古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四、结语

  古琴作为发展了数千年的艺术,具有鲜明、浓郁的文化气息,它有利于人们修身养性、陶冶性情。复兴古琴艺术并将其传承下去是我们的历史责任。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逐步实现,中国古琴艺术的发展必将高歌猛进。

作者: 乐器小编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2580866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