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旅顺博物馆藏春雷琴辨郑珉中

  旅顺博物馆藏“春雷”琴辨   郑珉中   几年前听到传说,旅顺博物馆藏有一张唐斫“春雷”琴,六十年代初曾送至北京,请当时的古琴研…

「推荐」旅顺博物馆藏春雷琴辨郑珉中

  旅顺博物馆藏“春雷”琴辨

  郑珉中

  几年前听到传说,旅顺博物馆藏有一张唐斫“春雷”琴,六十年代初曾送至北京,请当时的古琴研究会副会长查阜西氏鉴定过,他确认是唐代制品。唐“春雷”琴是古琴中的一件重器,相传为北宋宣和百琴堂所藏,在元人周密的《云烟过眼录》中著录过,被后人视为“最著名之古琴与最著名大家所制之琴。”而旅顺的这张“春雷”是否就是那一张?前年有机会在旅顺看到了这张唐琴“春雷”,同时还拜读了已故北京古琴会长,著名古琴演奏家查阜西氏的鉴定意见,他认为“未必即宋内府原品”。查氏的意见断代准确,论据有力,结论肯定,令人十分折服。惟其言简意深,多作专门之语,对于不甚熟悉古琴的人,恐难全面理解,因作注释以发微,并表明一些看法,以供博物馆同仁参考。

  一、 春雷琴与鉴定意见

  旅顺博物馆的“春雷”琴,其造型为圆头伏羲式,黑漆,漆下为鹿角灰胎,侧面脱漆处露葛布底,通身裂出窄而长的断纹,金徽。桐木斫。琴面小弦一侧约自七徽半至尾际有下陷裂痕一道。琴面部的弧度较圆,项、腰两边楞角无浑圆之象,而琴底两处楞角浑圆,减薄的特点十分明显。护轸之间,凤舌之下亦未见减薄迹象。琴材甚旧,有拼合痕迹。从圆池长圆沼向内窥视,未见腹款字迹。池上刻草书“春雷”二字,池下刻大印一方。篆“苍海龙吟”四字。琴通长123.2厘米,肩宽20.3厘米,尾宽13.9厘米,底厚1.1厘米。琴之形状大体如此。 查阜西氏的鉴定意见是在1962年9月18日写的,其内容是:“顷到馆得见旧藏两琴。其一曰春雷,漆糙均古,小蛇腹断,断齐而长,唐代物也。未必即宋内府原品,或民仿野斫,但时代绝不在五代之后。……虽未安弦试弹,指击回响皆备九德过半,令人爱玩不置。”

  二、 对鉴定意见的注释

  在查氏意见中,需作注释以发其微者,约有以下几点:第一“漆糙均古”,第二“小蛇腹断”,第三“断齐而长”,第四“宋内府原品”,第五“民仿野斲”,第六“绝不在五代以后”,第七“备九德过半”,第八“令人爱玩不置”。注释中必将涉及古人的某些著述,兼及个人的肤浅认识,寓考辨于注释发微之中,今依上列次序缕叙于后。

  1.漆糙均古

  一张琴的制成,必须经过选材、斫制、髹漆三个阶段。而一张琴音响效果的优劣,也是由这三方面决定的。古琴是否经久耐用历千年而不坏,亦取决于选料和髹漆工艺,这就是漆糙了。“漆”是指琴表面的退光漆,它概括了黑漆、栗壳色漆和朱红漆。“糙”,是指以生漆浸润灰胎的粗糙漆法【1】,加盖光漆之后,糙漆即与之结合而不能再现,所以糙漆是看不见的。“糙”又是糙米的简称,鹿角灰胎呈白色颗粒状,恰如粉碎之米粒,故查氏所谓之糙,实指“春雷”琴上鹿角灰而言。

  古琴所用灰胎,因时代与工艺精粗不同,选用的原料也是不尽相同的。从传世的古琴来看,用纯鹿角霜作灰胎者,以唐琴为多,宋琴亦间有之。清宫旧藏的“至德丙申”朱漆书款“大圣遗音”琴,曾因久经屋漏,泥水长年淌流琴面以致结成一层灰白色水锈而被视为破琴。后经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修理。清除了泥垢水锈,使金徽栗壳色漆重新显现出来。今又时隔四十年,固有的栗壳色漆与漆下露出的灿若繁星的鹿角灰胎仍坚牢如故。再如湖南省博物馆所藏晚唐“太和丁未”款“独幽”琴,原系古琴家李静(伯仁)所藏用,由于久经弹抚,琴面的光漆已大片磨去,鹿角霜的漆灰胎成片地裸露出来,但琴面依然光润平滑,不碍使用。可见唐代古琴得以流传至今,其主要缘由之一是因为漆灰胎的坚牢,且漆胎之下还部分地施用了一层葛布底子。唐琴灰胎上的漆层确有厚簿之分,且有两层三层之别,颜色也有黑红朱褐之不同。髹漆工艺的特点大体如此。当然,这不等于说唐代所造的琴都是取鹿角霜为灰胎原料,但目前所见传世唐琴却都是鹿角灰胎,这就证明只有鹿角灰胎才能流传千载以至于今,而质地较差的琴,则因其残破而早就灰飞烟灭了。

  至于漆糙是均古还是均新,只有见古琴多的人,根据琴的漆色与断纹现象,且经过反复比较之后才能判断出来。唐琴的漆色确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往往是栗壳色朱漆之上再髹黑漆,其朱色有的偏红近赤,有的近乎酱色。漆层的厚薄不同,有的表面黑漆较薄处已露栗壳色,呈红黑相间状,漆层厚者,则仅于断裂之间现出一丝朱红漆层。不论琴面是什么颜色的漆,由于长期曝露于外,又久经摩抚磨擦,致使火气全消,精光内含,这种古气自与新作火气扑人者完全不同。后代新作之琴,使用纯鹿角霜作漆灰胎者亦较少见,所以有经验的人对“漆糙”的新与旧,结合漆色与断纹形态,是比较容易识别的。然而唐宋古斫后经元明人重髹之琴,漆色的新旧有了改变,灰胎已被掩盖,只有光可鉴人的特点,这等琴的时代往往被人定错,所以山东省博物馆曾将其所藏唐琴“宝袭”误定为明琴展出。因此,鉴定古琴除了留意“漆糙”之外,还须深入一步,再看看断纹的特点。

  2.小蛇腹断

  古琴表面漆上的横裂纹,是漆质老化的必然现象,也是琴的木质材料随着气候的变化自然伸缩的结果,所以琴表漆胎的断裂纹和木材纹理是完全相反的。对于这种断裂,琴学上称之为断纹,或依断裂形状而名之曰某某断。断纹琴是古人所重视之物。在南宋岳珂《程史》、赵希鹄《洞天清录集》中都有根据断纹判断古琴制作年代的记载,甚至提出了“古琴以断纹为证”。于是“断纹”就成为古琴家验证古琴制作年代的一个重要标志。赵希鹄还说:“盖琴不历五百岁不断,愈久则断愈多”。此说虽然未免过甚,但不经过相当岁月,漆灰胎不致发生断裂,则是毫无疑问的。至于年代愈久则断纹愈多,的确反映了漆质老化的自然规律。从传世唐琴来看,有的琴上断纹是在大距离断裂之间又发生小的断裂,其先后出现的特点十分明显,表现出年代愈久则断纹愈多的特点。但也有断纹很多、很近而均匀,看不出先后发生的迹象。这种差别可能和髹漆手法与原料特性,有一定的关系。

  从《洞天清录集》中还可知道,南宋人所见古琴断纹大约有三、四种,“有蛇腹断,其纹横截琴面,相去或一寸或二寸,节节相似如蛇腹下纹。有细纹断如发,千百条亦停匀,多在琴之两旁,而近岳则无之。又有面与底皆断者。又有梅花断,其纹如梅花头,此为极古,非千余载不能有也。”上述蛇腹断的距离是一二寸,这种间距者,今称之为大蛇腹断,查氏所谓小蛇腹断乃相距约一厘米左右的条条直纹,这种间距的小蛇腹纹,当然可能是由原来一二寸间距的大蛇腹断发展而成的。

  至于梅花断极古之说,却不可尽信,因为已经是“愈久则断纹愈多”了,既已断裂成蛇腹间牛毛纹,或已成为如发的细纹断,“千百条亦停匀”,又何能再形成如梅花状的圆圈形纹?只有用葛布为底而漆胎又厚的唐琴,在底面有部分显现出冰裂如梅花状者。古琴的断纹由宽大变窄小,由细微变显著则有之,而因年久由横直纹变为圆弧纹者却未曾见到过,且于理亦殊有未合,故此说不可尽信。

  3.断齐而长

  “断齐而长”确是蛇腹断的特点,在传世唐琴中的确有发生这种断纹的,间距很近,横列琴面,有的还上下相连,具环绕之状。如原诗梦斋故物,今藏故宫博物院的盛唐制“九霄环佩”琴的断纹,就具有这种特点。查氏在讲到旅顺博物馆这张“春雷”唐琴断纹特点时,说“断齐而长,唐代物也”,完全是经验之谈,是以实物为依据的,当然是十分正确的。然而对于缺乏经验的人,则应当补充说明一点,即在传世的宋元明清古琴当中,也不乏具有这种小蛇腹断者。更有一种齐而长的小蛇腹断纹琴,其纹理板滞,缺乏自然的生动气韵,从漆胎脱落处可以看到断纹下木胚上有着与断纹相同的刀刻痕迹,这种小蛇腹纹,则是人为的伪作。为了全面了解齐而长的断纹,便于区别断纹的真伪,因附及之。

  4.宋内府原品

  查氏所谓“宋内府原品”是指北宋宣和内府所藏的唐“春雷”琴而言。这张宣和“春雷”是经元人周密著录过的唐代名器。分别见于《浩渺斋视听抄》、《志雅堂杂抄》及其《云烟过眼录》之中。三本书记述的内容次序不尽相同,显然是得到的材料不同与成书时间先后不同所造成的。三书中以《云烟过眼录》所记最为详尽。《云烟过眼录》目前有《图书集成》与《美术丛书》两种本子,其内容基本相同,而字句略异,这种文字的出入,当为传抄翻刻之故。今取文字较完整的《美术丛书》本为据,将散见于其它书中有关“春雷”琴的记述一一录出,以便对“宋内府原品”有个全面了解。

  《云烟过眼录》说:“琴则‘春雷’为第一,向为宣和殿百琴堂称最,既归大金,遂为章宗御府第一琴,章宗挟之以殉葬,凡十八年复出人间,略无毫发动,今又为诸琴之冠,盖天地间尤物也。”又南北名琴项下说:“北人粘合文卿云:古琴绝品皆聚于宣和,后归之残金,今散落见存者如‘春雷’,蜀人雷威作,赠傅初庵可以为冠。”

  《甘水仙源录》称:“金有名琴二,曰‘春雷’,曰‘玉振’,皆在承华殿。贞祐之变,‘玉振’为春(邱长春)所得。”《琴史续》云:“万松老人者,楚材之师也,尝从楚材索琴,楚材以承华殿‘春雷’及种玉翁《悲风》谱赠之。”(此则亦见《湛然居士集》)

  《琴书大全》耶律铸咏“春雷”琴诗:“素匣开塞玉,乌龙出秋水,长到夜深时,恐乘云雾起。”

  关于“宋内府原品”的记述大体如此。它说明宋宣和殿百琴堂所藏的“春雷”琴入金后曾被明昌内府藏之于承华殿,金章宗以其殉葬。十八年之后,“春雷”琴又出现在人间,再入元内府,旋被赏赐给傅初庵,后为耶律楚材所得,曾赠其师万松老人使用,尔后复归其子耶律铸所有。这张“宋内府原品”自入明昌内府后,历金、元两代一直在北京古琴家手中流传。

  从以上记述中还可以知道这张“宋内府原品”“春雷”琴,具有与众不同的几个特点:

  第一,宋内府原品“春雷”琴乃盛唐西蜀雷威所造作。雷威琴具有独特之处。据音乐史家、古琴家的鉴定。现在传世唐琴中,原诗梦斋所藏,今藏故宫博物院的“九霄环佩”琴应是雷威的制作。【2】这张“九霄环佩”琴不仅型制异常浑厚,而且腹槽当纳音处作一条凹下之圆沟状,龙池风沼之内都是如此,这两者似应是雷威琴的特点。那末,只有题名的刻工、书体俱古,其造形浑厚而腹槽又凹下作成圆沟状纳音的“春雷”琴,才有可能是“宋内府原品”。

  第二,这张宋内府原品“春雷”琴,在宋、金、元三朝都是冠代之器,其音韵自应具有不同凡响的独特之处。《琴苑要录》说:“雷琴重实,声温劲而雅,张琴坚清,声激越而润”。可见四川雷氏琴的声音特点是温劲而雅。温劲而雅之音自然不属于激越响亮一路,所以耶律铸咏春雷琴诗才有“长到夜深时,恐乘云雾起”之句,说明了“宋内府原品”“春雷”琴,只有弹到深夜人静,方可得其妙趣。

  第三,一张琴发出温劲而雅之音,不仅与斫制的手法有关,而且和所选用木料的品种也有密切关联。取桐面梓底的琴,发音激越而清润;面底皆桐木斫成之琴,发音松脆而响亮;面底皆用杉木制成的琴,则多发出温劲而雅的音响效果。《螂嬛记》一书中,记有唐雷威乘酒醉入峨嵋山中,选松木斫以为琴,妙过于桐之说。而松木脂厚,非琴材所宜用,疑所记之松或为云杉之误,如果这个分析符合事实,则“宋内府原品”“春雷”琴当系云杉所斫,而池沼间表以桐者。【3】如是方与雷威斫琴不必皆桐,发音温劲而雅的特点相吻合。

  第四,“宋内府原品”是一张被金章宗殉葬了十八年又重新出土的琴。虽然在周密著录时说是“略无毫发动”,仍十分完整,然而毕竟是在章宗坟墓中闷了十八年,即使出土后其表面“略无毫发动”,久而久之,琴底某处不免要出现一些受潮痕迹。即使重经髹漆,作了修补甚至改变了原来漆色,其受潮气浸害而使部分漆胎出现浮起的迹象也是在所难免的。这种情况,已为山东鲁荒王墓出土之宋斫“天风海涛”琴所证实。“天风海涛”在地下埋藏了五百余年,由于长期为潮气所浸害,故使底板开裂向内翘卷,发生了难以修复的变化。【4】“宋内府原品”“春雷”琴入墓室中仅十八年,所以元初时才具有“略无毫发动”的现象。现在据出土的战国西汉漆器来看,其水气未脱之际,的确十分完整而略无毫发动,但随着木胎的干燥,表面漆皮亦随之发生皱纹与脱离胎骨的情形,只有采取了科学方法,令其渐渐干燥之后,才能最终保持原状而略无毫发动。当然战国两汉漆器一般漆层较薄且长时期为水浸泡,与放置在墓室中的漆胎很厚的琴受潮程度自不相同。“宋内府原品”“春雷”琴,在今天看来,其底上漆胎应具有一些浮起之象,才与出自墓室的特点相吻合。查氏既精通上述文献记述,又熟知宋内府原品“春雷”所应具备的特点,故对旅顺“春雷”琴作出“未必即宋内府原品”的结论。

作者: 乐器小编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2580866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