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论梅庵琴派并敬献给古琴名家徐立孙先生百年诞辰

  梅庵韵风古,乐苑琴派新——   论梅庵琴派并敬献给古琴名家徐立孙先生百年诞辰   王永昌   内容摘要:本文以丰富翔实的史料系统深入地阐论了梅庵琴派。认…

「推荐」论梅庵琴派并敬献给古琴名家徐立孙先生百年诞辰

  梅庵韵风古,乐苑琴派新——

  论梅庵琴派并敬献给古琴名家徐立孙先生百年诞辰

  王永昌

  内容摘要:本文以丰富翔实的史料系统深入地阐论了梅庵琴派。认为艺术特色是该琴派的灵魂和得以产生并广泛流传的本质原因。首次提出该琴派的艺术特色应包括演艺风格和琴论特色两大方面。选取该琴派最具代表性的乐曲作了非西乐体系作品分析,而该琴派的琴论特色则不仅未被琴界认知,也一直没有被该琴派本身众多琴家所认知与阐明。经笔者深入研究,中国古琴旋宫转调理论乃一完整科学性系统,有十二大体系,史载才发现五大体系,而梅庵琴论已占其一。本文对此亦作了详细研析。

  关键词:梅庵琴派,源起,琴社,琴谱,传人系统,艺术特色。

  在数千年巍巍荡荡的中国古琴历史之长河中,梅庵琴派是最新崛起的一个流派。据考,她的源头起点虽然可以追溯到1799年由山东历城(济南)毛式郇所拜稿的而今藏于荷兰来顿大学图书馆的《龙吟馆琴谱》孤本。

  但其荣荣薮薮开始发展成琴派的年代,最早最早也只能算到本世纪二十年代,然而就在这半个世纪中,其发展之快,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却是极其惊人的,五十年代前迅速在大陆传播,五十年代后又很快流传到港台美国等地。

  其代表琴曲的谱本包括英文版在内的《梅庵琴谱》所发行的频次是本世纪以来各琴派琴谱之最,在川派、虞山派、广陵派、九嶷派、领南派等各大琴派林立和一统天下的格局中,梅庵琴派能有立椎之地而又迅猛发展广泛流传到海内外,绝不是偶然的。窃以为其重要原因,应当是她的艺术特色所至,梅庵琴派一破某些琴派单一‘清微淡远’的艺术观,而以中国传统音乐整体美学把握为基础。吸收消化了包括西乐在内的特别是民间音乐不少有效养份和元素,以其浓厚的韵味,独特的句法,鲜活的动律而标新立异于原有各大琴派,她追求‘清微淡远’与鲜明的生活性、人民性的有机交融。她虽由山东诸城琴派演化蜕变而成,然而从琴曲的艺术特色看相互已多不同,即使减字谱基本一致的同名琴曲,其艺术风格也有明显质别,她的琴学理论亦独树一帜。在乐界普遍以蕤宾为双变情况下,梅庵琴派却以仲吕为乐微,这固然可视作源于春秋楚地乃至南北朝魏晋时期的新音阶,但也与西乐自然大阶陛不谋而合,更与古琴‘慢宫’、‘紧角’各降升到一律相吻。在琴学视为迷宫的律吕旋宫原理中,梅庵琴论是笔者所研究归纳并系统论证的中国古琴旋宫转调十二大体系中已见载的五大体系之一。本世纪以来中国古琴事业已有长足发展,尤其是在1983年全国第二次古琴打谱会以来,更呈现出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可喜景象,但是,对包括梅庵琴派在内的各大琴派进行系统性科学性的深入研究尚显不够,本文不揣鄙陋,并从源起,琴谱与琴社,传人系统与择介,艺术特色等方面对梅庵琴派进行阐论,以就正于海内外名家。

  座落在古都南京城名胜鸡鸣寺北麓北极阁下,有一舍典雅幽园小筑,名为梅庵(图片二)。

  园内,默林如海;舍边,六朝古松茂葱环拱。既朴质而诗古,复云秀而韵新。这是清朝末年,书法家李瑞清主两江师范时所建,梅庵为其临池之处,李亦以其为号。而后,梅庵园隶属于现今东南大学的前身南京国立高等师范学校。高师校长江西婺源人江谦字易园,号阳复居士,重国乐。经康有为介绍,于1911年聘请古琴大师山东诸城王燕卿(宾鲁)教授古琴。设账梅庵,传授弟子,从学者众。李湘侨,孙促彭,徐立孙,邵大苏均一时之秀。王燕卿于1921年5月25日去世。徐立孙将王燕卿先生的《龙吟观琴谱》残稿,即梅庵园得到传授的琴曲14首及琴学理论,于1923年汇编竣稿并改名为《梅庵琴谱》,该谱由邵大苏参校。但因经费关系直到1931年才正式出版。1929年徐邵二公在江苏南通创办梅庵琴社。广传弟子,深入开展琴学活动。琴谱、琴社都冠以‘梅庵’为名,是为了纪念燕卿先师在梅庵园传授琴艺之故。1975的立孙老师又出版了二版《梅庵琴谱》,比1931年首版本增加了琴曲简谱部分及徐师创作琴曲《月上梧桐》。1971年徐立孙再传弟子唐健垣于香港影印了第二版《梅庵琴谱》,1959年台湾某出版社翻印了第二版《梅庵琴谱》,1983年江苏南通梅庵琴社翻印了第二版《梅庵琴谱》琴曲部分的《梅庵琴曲谱》,增加一首琴歌《浣溪沙——怀念古琴家徐立孙同志》(陈玉麟词高如曲王水昌配制琴谱)1983年美国华盛顿大学李伯曼教授(FREDERIC LIBERMAN)按第二版《梅庵琴谱》翻译成英文版《梅庵琴谱》,1990年台湾某出版社又翻印了第二版《梅庵琴谱》,1994年台湾邵元复出版了《增编梅庵琴谱》。

  1985年5月26日我出席全国第三次古琴打谱会,会中据香港铙宗颐教授介绍,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所藏而今存藏于著作荷兰莱顿大学的《龙吟馆琴谱》,其中共八首琴曲与《梅庵琴谱》中琴曲同名,这八首琴曲是《平沙落雁》、《长门怨》、《关山月》、《秋闺怨》、《秋江夜泊》、《春闺怨》、《挟仙游》、《捣衣》。后经北京谢孝华先生几番努力,从荷兰复制《龙吟馆琴谱》显微平片回国,其功弥珍。得谢先生慨借,我在友人帮助下也考贝并洗印出全套《龙吟馆琴谱》照片本。至此可以肯定地说,《龙吟馆琴谱》是《梅庵琴谱》乃至诸城琴派各有关琴谱如《桐荫山馆琴谱》、《琴谱正律》、《玉鹤轩琴谱》中同名琴曲与琴学理论的祖谱,在此以前,琴界都认为山东诸城琴派有两个分支,一支为王冷泉(雩门,1807——1877)→王燕卿(宾鲁,1866——1921),这一支宗金陵琴派,有王冷泉之《琴谱正律》十八首琴曲。另一支为王既甫(薄长,1807——1866)→王心源(作祯,西园1842——1921)→王露(心葵,雨帆1877——1921)→张友鹤、澹澄秋等。王心源又同时传其子王秀南(熙麟)→王凤襄(女)与张育汉(婿)。这一支宗虞山琴派,有王既甫所传,张育瑾王凤襄整理之《桐荫山馆琴谱》琴曲十五首。还有王露辑《玉鹤轩琴谱》。自从《龙吟馆琴谱》由荷兰来顿大学图书馆复制品回国后,以上对诸城琴派的认识必然有所廓清,这是因为《龙吟馆琴谱》这本极其珍贵的孤本琴谱是清嘉庆庆四年即1799年由山东历城即济南毛式郇所拜稿本亦即手抄善本。其中八首琴曲与诸城琴派以上两支的同名琴曲其内容一致。即为渚城琴派两个分支所公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关古琴旋宫转调的理论(详见本文第四节)与诸城琴派两个分支以及日后蜕化成梅庵琴派的《梅庵琴谱》完全一致。从成谱时间上,琴曲上和以旋宫转调为典型的琴学理论上都可有充分的理由确认《龙吟馆琴谱》是诸城琴派两个分支与源于王燕卿《龙吟观琴谱》之《梅庵琴谱》的共同始祖。有理由相信山东历城即济南到诸城存在一个从琴曲学业理论的齐鲁琴系。

  王燕卿先生的古琴弟子还有早年裴声德国其操漫影照刊于王光祈所著之《中国音乐史》的凌纯声,著名古琴琵琶家程午加教授以及王少如、沈月如等皆为一代之秀。而徐立孙老师的琴弟子则更多,笔者为其关门弟子,徐老师亲口告诉我,他自庵园受业于燕卿大师后,所收门徒近达百人。从学术之流传与对琴坛贡献看,窃以为徐师琴弟子中刘景韶、吴宗汉、邵元复等其功颇丰。刘景韶先生任教上海音乐学院,培养出龚一、林友仁、李禹贤、刘赤城、成公亮、孙克仁、高星贞等一大批当今活跃琴增的琴家,退休后于1987年在江苏镇江创办以梅庵琴学为主的梦溪琴社,故世后,其子善教继承其业。吴宗汉在港台美国等地传播梅庵琴学,其弟子有香港演艺学院唐健垣博士,台湾国立音专王海燕教授,台湾和真琴社葛翰聪等。邵元复在台湾于1994年出版《增编梅庵琴谱》,撰写琴篇,广收门徒,传授梅庵琴学,在琴坛产生相当影响。

  从王燕卿先生1911年开古琴入高等学府之先河,以富有强烈艺术特色的经他改造发展过的诸城派琴曲,乃至琴论开始,设账梅庵教授琴学,而孵化出梅庵琴社、梅庵琴谱并涌现出几代人大批梅庵琴家及其在海内外大量琴学活动与广泛流传,故而,琴坛就自然地形成了梅庵琴派,可谓成之天然。

  若由1799年《龙吟馆琴谱》之源头算起,其能成功为毛式郇所拜搞之谱本,在1799年前也当有几代人的努力,虽然,从源头至今,至少经历了两个多世纪的目前尚无人完全知晓的民间传授与徙址,在那中国古琴学崇山峻岭的迁徙曲折中,由山东济南转诸城,根南京?沃南通,进上海,赴香港,下台湾,流镇江,渗全国、传世界,历经几十代人之艰辛努力,终以梅庵琴派的荣荣新河而流向世界琴学的大海。

  二、琴社与琴谱

  梅庵琴派得以形成并在国内外广泛流传,琴社的作用功不可泯。梅庵琴派的琴社有两个或言有三个。言两个者:其一乃徐立孙、邵大苏于1929年创建于江苏南通的梅庵琴社,其二,乃徐之孙入室弟子刘景韶于1986年创建于江苏镇江的梦溪琴社。言三个者,徐立孙弟子、邵大苏哲嗣邵元复于80年代在台湾以梅庵琴社之名义广收门徒。撰写论文及书法题词,编篡琴谱等琴学业活动,在海外尤有影响。形成了事实上的台湾梅庵琴社。

  梅庵琴社在出版琴谱乐书,培养古琴人才、著书立说,斫造古琴、研制琴弦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成就显著。以出版谱书为例,梅庵琴社出版的有:1931年《梅庵琴谱》,1959年二版《梅庵琴谱》,1936年《梅庵琵琵谱》(即四大琵琶流派之一的《赢洲古调 》谱)1963年《勤俭堂选着》上卷本(即徐立孙着之《律吕考释》1983年《梅庵琴曲谱》,1992年《勤俭堂选着》全卷本(中卷为气功,下卷为音乐文论及少量医学文论),台湾梅庵琴社邵元复又出版了《增编梅庵琴谱》(1994年)。因而梅庵琴社出版琴谱乐书之多、广、优为全国其它琴社之少见,梅庵琴社与海内外琴界交游甚广,对梅庵琴派的产生与发展作用很大,琴社创始人徐邵二公和1936年创建于苏州的今虞琴社及知名琴家彭祉卿、查阜西、徐元白、吴景略、张子谦等琴谊甚笃,在互相尊重的互相推崇的基础上经常进行古琴派的演艺及理论上的学术交流,不仅为梅庵琴派的发展也为全国古琴事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作用。老一辈琴家这种同气相求同声相应的琴谊与厚重学术研究之风,尤其值得当今琴界狠狠认真学习。1989年南通市各界举办梅庵琴社建社六十周年活动,京、津、苏、沪、台、穗、陇、鲁、皖、黔的琴社琴家纷纷祝贺,有词诗书画及论文数十余份,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吕骥先生亲笔挥毫,书法祝贺,其贺词为:‘琴苑有梅庵,冰雪发幽香,辛勤六十载,美誉越大江’。梦溪琴社于1986年成立于镇江,在成立大会上全国不少琴家到会祝贺,乐界硕彦名流雅集琴会,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吕骥题写‘镇江梦溪琴社’社匾,原文化部代部长周巍峙书法以贺。1996年举行梦溪社成立十周年纪念会,再次以琴会友,出版梦溪琴刊,对琴坛作出有益贡献。梅庵、梦溪二琴社乃梅庵琴派植根、生长、发韧于杨子江畔的园地,前者68年,后者11年,加之事实上存在的‘台湾梅庵琴社’亦已近二十年的活动,这都是梅庵琴派得以产生、发展并广泛流传于海内外的不可忽视的一大原因。

  琴谱是任何琴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至关重要的文献,没有琴谱,琴派会消亡,乐曲会失传。追本溯源,梅庵琴派的产生,在某一视角看,系源自1799年的《龙吟馆琴谱》,乃因该琴派的主要大部分琴曲来自《龙吟馆琴谱》,不仅如此,梅庵琴派最深奥的中国古琴旋宫转调理论也和《龙吟馆琴谱》完全相同。(详见本文第四节《艺术特色》)为廓清眉目,兹将该琴派相关琴谱略述如下:

  1. 《龙吟馆琴谱》:山东历城(济南)毛式郇于1799年(清嘉庆四年)所拜稿。原为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收藏,现转藏于荷兰来顿大学图书馆。为孤本琴谱,价值弥珍,上卷为琴论,下卷录琴曲八首(见本文第一节《源起》)琴曲没有节拍符号。要把这些琴曲讨诸演奏,按当今说法则需‘打谱’。

作者: 乐器小编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2580866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