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记承先启后的古琴家李祥霆

  1982年7月20日晚,英国杜伦大学的音乐厅座无虚席。来自欧、美、大洋、亚、非五大洲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名听众,怀着极大的兴趣,欣赏了中国古琴家李祥霆的古琴独奏音乐会。  …

「经验」记承先启后的古琴家李祥霆

  1982年7月20日晚,英国杜伦大学的音乐厅座无虚席。来自欧、美、大洋、亚、非五大洲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名听众,怀着极大的兴趣,欣赏了中国古琴家李祥霆的古琴独奏音乐会。

  应英国杜伦大学邀请,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讲师、古琴家李祥霆前来参加该校主办的“东方音乐节”。这是该校东方学院汉学系的汉学家普拉德博士,为便于各国从事东方音乐研究的学者和表演家交流学术、相互观摩表演而倡导的3年一届的国际音乐活动。李祥霆通过古琴独奏音乐会,向世界各洲音乐家展示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中的这颗明珠。

  40初度、与古琴有着十分协调的朴实气质的李祥霆,稳健地走上舞台,在古琴前凝神静坐片刻,然后弹起第一首琴曲《流水》。这是唐代琴家根据《吕氏春秋》中记载的一个千秋传诵的故事创作的一首名曲: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期,琴家俞伯牙弹琴,意在流水。钟子期听懂琴曲的意境,赞曰:“善哉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后钟子期死,伯牙痛失知音,割断琴弦,摔碎琴身,终生不再弹琴。这个故事曾使“知音”二字成为友谊达到最高境界的象征。李祥霆向世界各国听众首先献上此曲,用意也在于向宇内寻觅知音。接着,他连续演奏了纵横两千年的9首思想内容深刻、丰富、艺术技巧高难、表现风格各异的传统琴曲:明清间的《阳关三叠》、明代的《渔樵问答》、清代的《鸥鹭忘机》、明代的《胡笳十八拍》、南宋的《潇湘水云》、隋朝的《幽兰》、明代的《平沙落雁》、东汉年间的《广陵散》以及唐宋之间的《酒狂》。从他指尖弦上流出的清奇、幽雅、悲壮、悠长的琴音,是那么深沉、含蓄、优美、动人,把全场听众带进一个新奇的境界。

  独奏音乐会从7点30分开始,到9点50分结束,听众情绪始终热烈,场内却又极为安静。演出结束后,李祥霆谢幕多次,仍不得不加奏一曲《忆故人》;再谢幕三次,听众仍不肯离去。许多人走上舞台来观看古琴,询问古琴的历史、构造、弦质、定弦法等问题。当他们得知李祥霆用的琴是十二三世纪制造的乐器时,大为惊讶。一位印度朋友说:“古琴看上去很简单,可是音乐极美。”普拉德博士及其他国家的一些音乐家高兴地来到后台向李祥霆祝贺演出成功,感谢他的独奏音乐会使各国音乐家对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悠久历史和高超水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国乐中的明珠

  李祥霆向记者追述4年前在英国举行古琴独奏音乐会受到意外热烈欢迎的情景,仍然激动不已。他说:“这是我近30年艺术生涯中的第一次,也是中国古琴史上破天荒的一次。特别是这个古琴史上的首次个人独奏音乐会,竟是在离古琴故乡万里之遥异域英伦三岛举行,听众绝大多数是对中国古琴音乐完全陌生的外国人,仍然得到如此众多的知音,这使我既感到意外,又为我们祖先在三千年前就能创造出如此高明的乐器而自豪。”

  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2500年前编辑成书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诗句所提及的琴,就是今人称谓的古琴。古代单称琴,近代为区别其他以琴命名的乐器,才习惯地称其为古琴。它的结构和原理是:整个琴身就是一个共鸣箱,面板就是指板;七弦、无品、等弦长(弦长110厘米左右);依五声音阶定弦,音域很宽,有四个八度;演奏时右手拨弦,左手按弦。由于它余音长,泛音多(每弦可奏出13个泛音),因此音色丰富而谐调,且可以完全用泛音奏出一个完整的乐段。又由于它不设品,余音长,可以通过移动按弦的左手来改变音的高低,因此歌唱性、抒情性强,表现力丰富而细致。同时,由于古琴的出音孔开在琴的背后,所以音色非常独特。

  在我国古代乐器中,只有古琴既留下了乐器,又留存了丰富的音乐遗产和理论文献。几乎历代都有关于古琴家、古琴曲、古琴乐理、技艺的记载,或以古琴为中心的动人故事和传说。

  早在先秦著作《韩非子》中,《师旷援琴而鼓》一文,就记述了春秋时期(公元前557—532年间)盲音乐家师旷弹琴,引来玄鹤合鸣舞蹈的事迹:晋国主乐大师师旷应晋平公的请求,弹奏清征之乐。“一奏之,有玄鹤二八,道南方来,集于郎门之垝。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音中宫商之声,声闻于天。平公大悦,坐者皆喜。”这段记述,把师旷的琴技和古琴音乐的艺术魅力推重到了神化的程度。

  《吕氏春秋》记载的伯牙弹琴、子期知音的故事,说明在秦代以前,古琴已可以用独奏的形式,用纯乐器的手段,来表现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感受,沟通人们的思想感情。这一记载,反映了两千多年前我国音乐文化的水平。

  东汉文学家、琴家蔡邕所撰《琴操》中,记述了伯牙移情的故事:伯牙向成连先生学琴,成连带伯牙到海边补“生活课”,伯牙在海边领略了海涛、山林之态,产生灵感而创作了琴曲《水仙操》。这个故事表明了汉代的琴家就已经认识到音乐的内容与生活、技巧三者之间的关系。

  唐人薛易简(公元725—800年左右)在他的《琴诀》中提出:古琴音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说明一千多年前,人们对古琴音乐的社会功能已进行了细致的探讨。

  至于从公元6世纪以来流传至今的140种琴曲谱所收录的上千首内容丰富多采的琴曲,更是我们祖先留给后人的珍贵的艺术遗产。许多琴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结合得相当完美,被誉为千古珍品,古琴亦因此享有“国乐明珠”的美誉。

  可惜近百年来,由于清朝、民国政府的腐败,列强侵扰,社会动乱,国难民艰,致使古琴音乐逐渐暗淡衰落,琴人日益减少,弹奏水平日渐下降。到解放前夕,全国弹古琴者不过二三百人,专业琴家不过数人而已。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发展民族文化艺术,濒于灭绝的古琴艺术得到拯救。中央音乐学院设立了古琴专业,李祥霆等一代新琴人培养出来了,古琴曲集整理出版了。不料十年浩劫,极“左”思潮殃及古琴,古琴被斥为封建音乐,不得演奏。李祥霆不得不改弹独弦琴多年。直到“四人帮”被粉碎,春回大地,古琴音乐才得以珠泽重光。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开展,更使海内外琴人有机会共襄琴学。今天,李祥霆等新一代古琴家正在努力谱写古琴音乐发展的新篇章。

  如醉如痴的追求

  每个朝代或每个历史时期,总有一些具有音乐才能的知音者为古琴音乐奉献一生,虔诚地做着承先启后的工作,李祥霆便是这样一位古琴家。

  1940年诞生在吉林省辽源市一个中医家庭的李祥霆,可以说与古琴没有任何缘分。但是,祖国悠久的文化历史是孕育人才的土壤,个人的执著追求是成功的条件。加上李祥霆有一段传奇式的经历,如同张良偶遇圯上老人的启迪而成良相,他也幸获恩师查阜西的指点,而由一个小城少年闯进五彩缤纷的音乐宫殿,终于成为标志中国古代音乐文化高度发展的古琴的主人。

  李祥霆启蒙入学之年,东北三省已从日本侵略者铁蹄下解放出来,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的祖国民族文化,像“野火烧不尽”的原上草,一遇解放的春风,立即复苏滋生。因此,李祥霆十分幸运地从小就吸吮着祖国文化的滋养。他爱画画,临摹的是《芥子园画谱》,其中的古琴图画给他留下了印象。他爱听故事,舅舅讲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使他对那能弹出高山流水音乐形象的古琴,充满神奇之感。1954年家中买了收音机,他第一次从广播中收听到琴箫合奏古琴曲《关山月》,便被那深沉、幽雅、悦耳的琴音所陶醉。14岁的李祥霆立志要学古琴,并从此十分关心有关介绍古琴的书刊和电影。有一次放学回家,说郊区矿山俱乐部放映一部介绍古琴家管平湖演奏技艺的短片,他顾不上吃饭,立即匆匆向郊区跑,饿着肚子往返跑了20多里山路,第一次看到了古琴演奏的姿态和方式。

  李祥霆多么渴望有一张古琴啊!但辽源市内没有一家商店出售古琴,几万户居民也没有一家有古琴,甚至没有一人见过古琴。李祥霆便在父亲的办公桌上绷几根纸绳当琴,用手模拟着按弹,聊慰渴思。他还“画饼充饥”,在学校走廊的窗台上,用粉笔画了一张古琴和七条弦,课间休息时,同学们都去操场活动,李祥霆却面对画的古琴,凭想象练习弹奏。后来,他偶然在书摊上买到一本《今古奇观》,看到《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中有一段关于古琴的形象、特征、结构的详细描述,他如获至宝,决心按照书中描写的样子,自己动手制作。他找出父亲诊所过去用的木招牌,改造成琴身,用二胡弦代替琴弦,用图钉作琴徽。没有共鸣箱,不能发声,他就戴上父亲的听诊器听着弹。哪怕只能听到一点微弱的声音,他也高兴得眉飞色舞。为了获得对古琴的知识,李祥霆鼓起勇气给著名古琴家查阜西写了一封信,讲述自己对古琴的喜爱,学古琴的心愿,造琴的艰难,请求指示一点弹琴方法,赐寄一两曲琴谱。

  他焦急地等待着,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终于盼来了那封决定他前途命运的信。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查阜西收到电台转去的李祥霆的信,十分感动,决意提携这个后生。他考虑得比较深远,因此在回信鼓励的同时,提出几个问题:“一、你的家长是什么职业?他们能否供你到大学毕业?是否同意你将来搞音乐艺术?二、你想学古琴是仅仅出于爱好,还是想学好它?三、要学好古琴,必须对古典文学和数学有一定修养。你是否也喜欢古典文学和数学?”

  李祥霆一遍又一遍地捧读这封信,深深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前辈的关心,他诚恳地回答了查老师的问题,表示了自己学古琴的决心。查阜西在第二封回信中,便接受了李祥霆的要求,收他为学生,约他暑假来北京面授琴艺。1957年暑假开始,高中二年级学生李祥霆带着自己制作的古琴模型,登上开往北京的火车,驰向他日夜向往的新天地。

  遇恩师迈入胜境

  北京站到了,李祥霆随着人群走出车站,无心浏览首都的市容风光,一心寻找着查老师的住址。当他怀着激动的心情敲开查阜西的家门时,他完全没有意识到:他已经敲开了通向古琴艺术胜境的大门。查

  老师热情地接待了这位陌生的学生,见他手捧古琴模型,讷于言辞,朴实、憨厚,有一股倔强劲,满心欢喜,当即安排李祥霆在家中住下。查阜西当时正参加全国人代会,不能立即亲自传授,便拜托琴友顾梅羹先生代课。当天下午,他们就抓紧时间开始教学古琴第一课——学弹古琴名曲《梅花三弄》,采用传统的对弹琴教学法,老师示范弹一句,李祥霆学着弹一句。这时,李祥霆完全忘记一天一夜的旅途疲劳,如饥似渴地摄取着老师的每一指教。他多年来的理想今天变成了现实!他见到了真正的古琴,他弹奏着真正的古琴,他真的成了当代古琴大师的弟子。这一夜之间的变化,使这位心醉魂迷于古琴的少年来不及品味自己的喜悦和幸福,便又产生沉重的责任感。他发誓要认真苦学,决不辜负前辈的殷切期望。

  4天后,查阜西开会回来,审听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听完李祥霆学弹的《梅花三弄》4段琴曲,他不禁惊喜,立即接手亲自传授。这一首高难的琴曲,李祥霆只学了10天就完全能演奏了。这样,经过一个暑假的教学,李祥霆学会了识古琴谱,学会了弹奏大小5首古琴曲,还学会熟练地为古琴上弦。查阜西家中墙上挂着的20多张无弦古琴,都被李祥霆一一上好弦,师生一道鉴赏。

  查阜西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李祥霆颇具琴家气质,欣喜“孺子可教也”,更加着力培养。他安排李祥霆去游览北京的名胜古迹,亲自带李祥霆去逛琉璃厂的文物书画商店,去听昆曲研究会的雅集清唱,引导李祥霆接触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遗产。同时,他还介绍李祥霆结识北京的几位著名琴家、画家,借以帮助这个学生开扩艺术视野,增长见识。

  暑假结束了,李祥霆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告别老师,回去完成高中学业。行前,查阜西送他清代古琴一张、洞箫二枝、《琴学入门》一本、《今虞》琴刊一册,勉其回去后勤学苦练,来年高中毕业报考中央音乐学院古琴专业,并亲自送李祥霆上火车。这位长者看看天将下雨,又赶在开车前出站去买来一把雨伞,交给李祥霆随身防雨。

  效前辈金针度人

  李祥霆默默地领受着老师慈父般的爱和关心。他深深懂得了老师为着古琴艺术的继承、发展而对他寄予的厚望。他回到学校后,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以加倍的努力刻苦练琴。1958年夏,高中毕业生李祥霆经古琴家查阜西推荐,凭他长期的追求和一年来的刻苦努力,终于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古琴专业。他开始接受古琴名师吴景略的精心传授,并有机会向管平湖、溥雪斋等名家学习。1963年大学毕业时,李祥霆已经成为我国古琴界的后起之秀,被留校任教。从此,李祥霆进一步将自己的全部心智和精力倾注于古琴演奏技艺,整理和深入研究古琴文献和传统琴曲。同时,他勤奋读书,学诗词,画山水,吹箫,弹独弦,听古今中外名曲,积极扩大自已的艺术视野,加深自己的艺术根基。他效法前辈琴家“金针度人”,热心培养新一代古琴研究和演奏人材,关心指导社会上的业余古琴爱好者,从中发现知音。他还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不遗余力地创作表现现实生活的新琴曲,促进古琴艺术的发展。

  经过20余年的教学和艺术实践,今天,李祥霆已经成为中国古琴界春华秋实的代表人物。他的学生多达百余人,除国内和香港地区外,还遍及联邦德国、英、美、法、意、日、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士、阿根廷等国,堪称“桃李满天下”。他的足迹留在日、英、意、荷兰、瑞士、联邦德国等欧、亚国家和地区。他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和手段——通过电台、报刊、讲座、录音以及为电影、电视、戏剧配音等,积极向国内和世界宣传介绍古琴这颗“国乐明珠”,努力扩大古琴音乐的知音队伍。他为电影《知音》、《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电视连续剧《诸葛亮》等配音的古琴独奏,使古琴音乐在中外观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获得更多人的了解。他在自己编写的电视音乐故事《凤求凰》中,担任全部古琴演奏,其录像带在美国发行,十分畅销。英国国家电台播放了他在英国举行的独奏音乐会的录音;瑞典、丹麦等国家电台也都先后转播。李祥霆在古琴艺术方面的成就,受到国内外音乐界的高度评价,他的名字已列入中国艺术家辞典。

  李祥霆和记者谈起他学古琴的经历,回顾近30年的艺术生涯时,无限怀念他的启蒙老师查阜西。在查阜西先生1976年8月逝世后,他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表达他对恩师的怀念:

  弦弛徽暗琴家逝,地动云飞卷痛伤。高寿原应加两纪,宏篇尚待续三章。册中彩照成慈梦,囊里枯桐凝宝光。“风雪”“三峡”(为李祥霆创作的琴曲名)学勇进,恩师隆遇永难忘。

  补记:李祥霆1986年受聘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1989年3月赴英国剑桥大学作古琴即兴演奏研究。1990年9月起作为客座研究员去伦敦大学教授古琴、洞箫,1994年回国。其间曾到法、德、奥地利、新西兰、日本、台湾等一国家和地区演出、讲学。1992年1月在千人座位的巴黎市立大剧院举行的古琴独奏达到满座,是空前最大的古琴独奏会。他的专著《唐代古琴演奏美学及音乐思想研究》在台湾出版。回国后,继续任教中央音乐学院,并兼任北京古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

  李祥霆,满族,祖籍辽宁蚰岩。1940年4月出生于吉林省辽源市。1957年起,师从查阜西学古琴,师从溥雪斋、潘素学国画, 195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吴景略学古琴。1963年毕业留校任教,1989年到英国剑桥大学作古琴即兴演奏研究并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音乐研究中心任客座研究员,教授古琴和洞箫。1994年10月回到中央音乐学院继续任教。现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北京古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中国琴会)会长,英国东方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日本吟咏道八洲庄鹰洲会名誉顾问、《北美琴社》顾问、伦敦《幽兰琴社》艺术指导。

  1988年,李祥霆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年展,1989年在伦敦大学中国美术馆举行个人画展。2003年11月在福州画院举行个人书画展。1991年在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作《国画与古琴音乐的点线之美》演讲,传略加载《中国艺术家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英国剑桥《2l世纪世界名人录》等。1999年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选为《二十世纪杰出人物》。1990年所演奏的古琴专集《落霞流水》在台北获“金鼎奖”。1994年1l月获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所颁“民族优秀书画艺术工作者”奖。1999年还以山水画《高山流水入梦频》获“世界华人艺术大奖”之“国际荣誉金奖”。

  1963年以来,李祥霆教授职业及非职业古琴学生五百多人,分布在中外许多地方。除在国内演出,还曾多次到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荷兰、芬兰、奥地利、意大利、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及香港、台湾地区演出,其中有四十多场独奏音乐会(例如在1986年“巴黎秋季艺术节”、2003年英国“爱丁堡国际音乐节”的独奏音乐会),并在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等一些大学作学术演讲。1982年在英国达拉姆东方音乐节举行的独奏会是古琴史上第一次独奏会。1992年在巴黎拉维拉剧院千人座位的独奏会获得满座并受到热烈欢迎,是空前的最大古琴独奏音乐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英国、法国国家电台多次广播其古琴专题音乐节目。在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人物》、《走进幕后》、《音乐人生》等极有影响的栏目都有其专题播出。曾为《知音》、《诸葛亮》、《秦颂》等多部影片、电视剧配古琴独奏。在国内外出版有《李祥霆古琴艺术》(法国音乐台出版),《幽居》(香港《龙音》唱片公司出版)、《唐人诗意》、《宋人词意》(北京《普罗》音像公司)、《和平之道》(《TAO OF PEACE》与美国音乐家即兴重奏)等唱片、录音带、录像带十多种。编写拍摄有艺术教育片《琴》、电视剧《风求凰》、电视专题片《琴曲与琴歌》、《中国名曲欣赏》等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撰写《琴》条目。发表论文主要有《略谈古琴音乐艺术》、《吴景略先生古琴演奏艺术》、《查阜西先生古琴艺术》、《古琴即兴演奏艺术研究大纲>》、《弹琴录要》等,新旧体诗《自嘲》等及古琴曲《三峡船歌》、《风雪筑路》。著有《唐代古琴演奏美学及音乐思想研究》(在台北出版)、《古琴实用教程》。

作者: 乐器小编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2580866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