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慨叹古琴历史与现实 致处士横议

  赞同您的某些观点,但保留个人看法。本人才疏学浅,还有多事不明,再请指教:   1)如您所说:“古琴曲古今流变是一个历史真相”   —&mda…

「分享」慨叹古琴历史与现实 致处士横议

  赞同您的某些观点,但保留个人看法。本人才疏学浅,还有多事不明,再请指教:

  1)如您所说:“古琴曲古今流变是一个历史真相”

  ——现实摆在眼前,就象古琴今日的衰微一样毋庸讳言。存在就有其合理性,但导致现实的做法就一定合理吗?就没有值得反省和改进的地方吗?就只能乐天知命,随遇而安吗?

  2)“我感觉到,你的出发点…并不是完全反对流变”

  ——我是承认“流变”的事实,理解一些导致流变的客观原因,但完全反对主观人为的“流变”,惊诧于琴界对这种理念和手法的认同!远的不说,明清以来是完全有条件保留曲目的稳定的,但似乎这种“流变”的做法已成了古琴的优良传统,正如你所言“要找一个肯定是原作的曲子,恐怕还真难!”。难道古琴真正“传承”下来的就是“流变”?

  每首琴曲都有其创作者个人和时代的独特艺术风格,和所有人类的艺术品一样理应得到完整的尊重和保护——这是再浅显不过的道理!难道琴曲都是半成品? 后人的不断“加工”只能破坏原有的艺术风格和内涵。更何况后代琴人素质、修养品德、对音乐的理解和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都不可能和原作者相同,“加工”怎么能保证乐曲形式和精神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就象解放后的老一辈琴家,他们高尚的品德和精湛的琴技令人赞叹,但他们的琴论、新作和历史观(如许键先生的《琴史初编》)有些在今天看来带有明显的阶级斗争的时代烙印,请问孰能相信经他们再“加工”的古曲会不走样?以前的也可想而知。

  3)“从唐代中国音乐记谱来看,已经是能够记拍的,为什么在琴谱上不记拍,这是不是琴曲本身的灵活度更大的明证?”

  ——北宋颇有声望的进士朱长文(我国最早一部《琴史》的作者)曾对后代琴家不断“去古弄遗、率造新声、繁声淫韵、以悦人听”及因此造成的“声即异门,学亦随判,至今曲同而声异者多矣”的情况深为忧虑和惋惜,叹息古乐之不存。

  由此我们也可以分析出一种可能:即“流变”不仅是技术原因,也有人为媚俗的原因,后者当然是有现实的名利诱惑的。

作者: 乐器小编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2580866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