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古琴省思点滴

  省 思 点 滴   摩尼天虹   一、时代的变迁   (一)时代在变化   古琴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由汉代至清末前后,其主要的参与者与传承者,主要为中国文人。由于文人这个中…

「详解」古琴省思点滴

  省 思 点 滴

  摩尼天虹

  一、时代的变迁

  (一)时代在变化

  古琴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由汉代至清末前后,其主要的参与者与传承者,主要为中国文人。由于文人这个中国的特定阶层具有道德水准较高;文化水平较高;对琴学思想具有较强的认识能力、传习能力、发掘能力等特点,长久以来,有力地促进了琴文化的发展。

  可到了现代,独立的文人阶层已不复存在了。这也必然地影响到了古琴文化的发展。建国初期,毛主席提倡人民音乐为工农兵大众服务。古琴界的很多老前辈们也都受到了影响,他(她)们力求使古琴走出书斋,面向大众。于是,不入歌舞场中、不杂于丝竹伴内的古琴走上了舞台。由于此种需求,很多琴坛前辈对古琴进行了改革,尼龙钢弦就是此时问世的。古琴走上舞台,使更多的人认识了古琴,但与此同时,以古琴“娱人”的思想也开始流行起来。

  文革时期,古琴更是被看作是封建的残余。甚至有人认为“古琴是封建文化思想的附庸。随着封建制的解体,古琴也完了。”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一些人索性把古琴看成了“跟不上时代的老古董”,甚至对其嗤之以鼻。当然,这只是特殊时代所形成的让人哭笑不得的看法。但这种看法并非对古琴文化没有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西方的东西大量涌入中国。在中国经济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盲目崇洋的现象。很多人甚至认为只要是外国的,都是好的;中国根本就没有好东西。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很多民族文化都出现了后继人员短缺的危机现象。

  如此等等,时代的变迁,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是非常之大的。而古琴文化,作为一种极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也同样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古琴文化,该向何处去?

  (二)古琴怎么办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调查:在故宫门口随机向出来的中国游客发问,问他(她)们是否知道古琴。结果是,被调查的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没听说过古琴。极少数听说过古琴的,却大都不知古琴是什么样子。而极少数知道古琴是什么样子的人,问他(她)们是否能说出几首琴曲的名字时,他(她)们多数说不上来。

  现在的社会上,大多数人对古琴的了解,是来自于小说和电影、电视。很多人对古琴的印象是武林高手的武器,或者古琴就是古筝等等。

  古琴、古筝不分,当然是对琴不了解的表现。而认为古琴就是武林高手的武器的,当然是受武侠小说的影响。至于电影、电视,大多也是让人哭笑不得,倒着弹琴是常有的事。

  古琴作为中国的国琴,而国人对其了解程度却是如此,这使很多关心古琴的人们不得不担心,很多人都在问:“古琴怎么办?”“古琴会不会亡?”

  的确,现在的社会变化较大,一些珍贵的文化在这样的时代,发展可能会受到很大影响。可是,其实情况也并不象很多人想得那么糟。现在了解琴的人很少不假。可在古代,古琴大多是文人承习的,而古代的文人也同样相对不多。尤其是汉晋以后,历代皆是知道琴的人少,不知道琴的人多。知道琴的人中,往往弹琴的人少,不弹琴的人多。弹琴的人中,往往懂琴的人少,不懂琴的人多。这是正常的,因为琴的文化人群本就是具有人数少的特点,况且在琴学上的造诣涉及琴人的整体素质。琴文化毕竟不是流行的通俗文化。

  可是,琴的文化人群还具有水平高、相对稳定的特点。所以琴文化历经数千年不衰,且一直保持着很高的水准和风雅的气度。这种气度和水准,依然会继续使雅士们为之倾倒。所以,现在琴文化也依然在稳定地发展,以后也会如此。琴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卓越代表,中华文明不亡,古琴自亦不亡。

  但是,这并不等于现代的琴人可以觉得毫无危机感,而躺在前人的成绩上吃老本。要使琴文化继续良好地发展,需要所有关心古琴的人们共同努力,尽己所能,为琴文化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继承与改良

  (一)继承与改良

  作为现代的琴人,应如何促进琴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是只继承好原有的传统就行了,还是要大刀阔斧地进行改良呢?这个问题,很早就已是人们争论的话题。

  有些人认为,琴是古人留下的东西,故不可以改良,只应好好地继承,把原汁原味的琴学传下去。

  有些人认为,琴要想在现代发展,就一定要新,古人的东西华而不实,早已过时了。故古人的成绩虽应承认,但不必非继承不可。琴在现代发展,要求新,要现代化。

  事实上,任何一种只知一味继承而没有创新的文化,往往是越继承东西越少,直至消亡,大都难以长久发展。从历史来看,古琴一直就是在改良中成长和发展的。

  但是,再怎么改良,琴还是琴。琴就得有琴的意趣,琴就得有琴的神髓。所以,琴的传统不可以不继承。若抛开继承一味求新,也同样是可笑的。如不能体悟琴道的神髓,根本就谈不上改良。若离开了琴的神髓,盲目改良,那就不知会把琴文化“改良”成什么了。

  任何一种文化,改良都意味着在原有基础上的升华。若不能体悟原有基础之精神,何言改良?琴文化也是如此。若想促进琴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应在继承前人成绩的基础上再求进取。

  继承是必要的。改良也是必要的。作为琴人来说,关键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若自己是只得皮毛,那就应在继承上多下功夫,把前人学问的神髓学到自己身上,是此一阶段最实际的(当然,积极为琴学发展献计献策也是很重要的)。若自己已能体得琴道,则必思进取,理当为琴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作出建设性的贡献。

  (二)如何改良

  (1)有益无益说

  继承是必要的。改良也是必要的。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改良在所难免。那么,如何改良,才能真正地促进琴文化的发展呢?

  文王、武王改五弦而为七弦,使琴学得到发展。同为增弦,宋太宗欲改七弦而为九弦,则于琴学发展无益,最后也不能推广。故改良有有益者,有无益者。文王、武王之改良,建立君臣之德,适应其历史发展,合于琴道,故而有益。宋太宗之“改良”不识琴道,只为贪功效颦之举,不切实际,故而无益。

  现代琴学之改良,也是如此,有有益者,有无益者。

  如建国初期,一些琴人为使琴的音量增大,将岳山镶在底板上,把面板改为薄板,结果是音量大了,可其声音却琴不象琴,筝不象筝,最后只好作罢。此种“改良”,当然是无益者。当然,此举也为改良工作增加了经验,并非绝对无宜处。所谓无益者,是从整体来看的。

  而尼龙钢弦的问世,虽韵味上不如丝弦,但总的来说,是在基本保持琴的原味的基础上,确实解决了音量问题,故其是为有益者。

  现代的很多古琴爱好者,都很关心古琴的发展,所以关于改良的想法很多。但同样是有有益者,有无益者。

  如有人建议以古琴尽量多弹流行歌曲,使古琴流行起来。这是不切实际的,琴乐本是高雅音乐,高雅音乐和流行音乐是有很大曲别的。以上想法的形成,虽是好心,但往往有对琴不太了解的原因。既如此,何言改良呢?改良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升华。若根本不存在原有基础,改良之说只是戏论而已。

  所以,改良者应是琴道之悟者,而非是不觉琴趣之迷者;应是切合实际之实干者,而非是不切实际之空想者。这是非常重要的。

  (2)不要忘了问题的另一面

  琴文化所流传的群体,本就具有三大特点:素质高、数量少、较稳定。由于琴人们往往素质较高,所以历代都不乏深悟琴道者。而历代的大家们,从没忘了促进古琴的继续发展。现代社会也是如此。

  而凡事都具有两面性,有利则有弊。改良也是如此,现代琴学之改良思潮中,也同样有其两面性。当然,这并不等于说,我们为了不出现弊病而干脆不改良了;也不等于说,我们为求一点小利而盲目地改。所以,要想真正推动古琴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也不能不对问题的两面性作一番权衡。

  如自从古琴走上舞台,也就渐渐形成一种新的表演化琴风。从某种角度来看,表演化古琴对使更多人了解古琴,为古琴的普及性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与此同时,对琴文化的理解肤浅化,追求世俗化、流行化,为求扩大群体而弃琴中之道一味追求花巧的思想也在逐渐流行。当然,深度钻研琴学是必要的,通过表演来使更多人认识古琴的普及性工作同样是必要的。但向大众展示古琴时,万万不可忘记了对琴文化深刻内含的传播。这是非常重要的。

  再如译谱的问题。将减字谱译成五线谱或简谱,推行减字谱与五线谱或简谱的对照谱,在某种角度上来说,方便了初学者的学习,也有利于与国际文化接轨,这是有利的。但同时其也有容易形成模式化,在某种角度上限制了琴者再创作的一面。这一点,也是应该考虑到的。

  当然,各家思想不同,对某些问题的认识也不会完全相同。所以各家在弘扬琴文化时的着重点会不一样,这是正常的。只要通过对琴道的钻研理解,通过实践体验,通过利弊权衡而总结出来的弘传琴学的系统,都是有利的,也往往是有效的。如提倡译谱,有其好处。不提倡译谱,也有其道理。实际上,根据不同的理解,可以从各个方面推动琴学的进一步发展。而从各个不同方面的推动力,也确是琴文化的发展所必要的。

  三、弘扬琴文化

  (一)多实干少空谈

  弘扬琴文化,是弹琴人共同的事业。为这共同的事业,大家理当各尽所能,实实在在地做些事情。事实上,很多琴人都在不懈地切实地做着工作,或组织社团,或课徒教子,或著书立说,或创办刊物,或积极宣传,或积极组织和参加交流活动,或献计献策,或出资出物出场地支持弘琴活动,如此等等。也正因为有这么多实干的琴人的工作,琴文化一直在不断地稳定发展。

  多实干少空谈,对琴文化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自己不能做出实际贡献,而却对别人的工作和努力嗤之以鼻的空谈家,对琴文化的发展,是起不到什么正面作用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靠切实地工作。单靠几句牢骚和对他人的贬低,或光说不练的几句空谈,是不能实际促进琴文化的发展的。实干才是真正有作用的。力不在大小,力所能及即可。方式不必如一,切合实际即可。琴文化的发展,需要大家的切实努力。

  (二)团结的重要性

  弘扬琴文化,除实干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团结向上的整体秩序问题。琴文化博大精深,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嘛,这是正常的。事实上,琴文化中存在着多种琴学思想。不同的思想,各有其所长。百家争鸣,对琴文化的发展,确是能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的。所以,各种思想的并存是好事。但是,如果抱着狭隘的门户之见而相互是非,那就不是好事了。弹琴之人,本就不多,如果还要把精力浪费在“相互是非”(当然,在学问上的探讨不属此例)上,能对琴文化的整体发展起到什么好作用呢?实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琴界彼此的团结是非常重要的。实际上,一些琴学大家已作出了良好的榜样。自己虽有自己的琴学思想,但实无非说他人不好的必要。在学术上相互交流切磋,而不对个人或团体进行攻击;成立自己的学说,而不必贬低他人。这是真正作学问的态度。若大多数人都能自觉地维护古琴界团结向上的秩序,对琴文化的发展实是贡献不小。仅靠个人或一两个团体的力量弘扬琴文化,力量始终是有限的。琴文化的发展,还要靠大家相互支持,一起努力。

作者: 乐器小编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2580866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