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古琴美文一声入耳,万事离心

  古琴也叫七弦琴,又有“焦尾”“绿绮”等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琴、棋、书、画就是…

「真实」古琴美文一声入耳,万事离心

  古琴也叫七弦琴,又有“焦尾”“绿绮”等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琴、棋、书、画就是中国文人素养的具体表现,其中琴居“四艺”之首。唐代诗人卢仝在《风中琴》一诗中说:“五音六律十三徽,龙吟鹤响思庖羲。一弹流水一弹月,水月风生松树枝。”古琴在先秦时代之前叫作“琴”,汉魏时期叫“雅琴”,明清以后多叫“七弦琴”。后来乐器中出现了“胡琴”“月琴”“扬琴”“风琴”等,人们才在琴的前面加了“古”字,叫作“古琴”。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二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琴史千年

  在中国文化中,古琴是有生命、有灵性的乐器,是国乐中的精粹。与其他乐器相比,古琴最有特色的是它的音箱,不是用多块木板粘接起来,而是将整块木头挖空制作而成。由于古琴的音箱壁较厚,而且打磨较为粗糙,所以古琴的音色浑厚悠远。

  从外形上看,古琴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琴面是弧形,代表着天;琴底为平,象征着地,又有“天圆地方”之说。古琴琴面上有13个琴徽,代表一年12个月和1个闰月。此外,琴面上还镶有用以架设琴弦的硬木,叫岳山。琴底掏有大小两个音槽,大的称龙池,小的叫凤沼,这叫“有山有水有龙有凤”。古琴最初有5根弦,象征金、木、水、火、土;周文王为了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纣时,为了增加士气,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关于古琴是什么人发明的,有很多传说,如伏羲、神农、黄帝、帝舜,等等。汉代著名学者蔡邕在《琴操》中说:“伏羲氏造琴。”他说伏羲看见凤凰落在梧桐树上,就用桐木仿照凤凰的身形制作了琴。《诗经》中记载:“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史记》《礼记》中则说是帝舜制作了古琴……这些都表明古琴的起源非常早。上古时期,舜弹五弦琴,歌唱南国之诗,从而治理了天下。古人把弹琴同治理国家联系在一起,可见古琴在当时的地位非常高。

  史书记载,古琴在西周时已经存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广泛流行起来,但这些琴在形制上与现代的古琴有很大差别。现存最早的实物古琴,是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2400多年前的战国古琴,与后代古琴相比,它并不完善,但也属于比较成熟的乐器形式了。

  秦代,宫廷中专设掌管音乐的机构——乐府。到了汉代,乐府进一步发展,古琴艺术也随之获得了发展,师中、司马相如就是当时十分著名的乐师。相传,司马相如听闻卓王孙有一位女儿,容貌秀丽,素爱音乐,擅长击鼓弹琴,而且文采卓然,心里十分倾慕。一次去卓家做客,司马相如借琴声表达自己对卓文君的爱慕之情,他一边弹琴一边唱:“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一曲一唱,深深打动了卓文君,后来她与司马相如约定私奔。后人根据这两个人的爱情故事,谱成琴曲《凤求凰》流传千古。

  东汉末年,音乐修养极高的蔡邕流落江南。一个雨天,在烧火做饭的时候,突然灶膛里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蔡邕急忙跑过去,快速把那根木头抽出来,仔细一看,原来那是一根上好的桐木。蔡邕精心把这根桐木加工成了琴,但琴尾仍有焦痕,于是取名为“焦尾”。

  魏晋南北朝时期,古琴得到了更大发展。“建安七子”中的阮瑀,“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阮咸等都以善琴著称于世。嵇康“手挥五弦,目送归鸿”的洒脱与临刑前“广陵绝响”的悲壮,为世人所津津乐道。东晋名士陶渊明也是一位古琴爱好者,但是他却不识音律。陶渊明的家里有一张“素琴”,但和刘禹锡《陋室铭》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不是一回事。刘禹锡的“素琴”可以调,说明有弦,但是陶渊明的“素琴”只是一张无弦琴。然而他每次总是“抚琴自娱”,煞有介事,自得其乐。如遇朋友聚会,他就取出无弦琴,“作抚弄状”,十分悠然自得。别人很不理解,陶渊明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果然有魏晋名士高雅、不同流俗的风度。

  唐代是一个繁华富庶的时代,古琴的制作工艺也达到了高峰。制琴名家辈出,如西蜀雷氏这样的制琴世家,雷氏制作的古琴世代相传,今故宫博物院所藏“九霄环佩”琴就是雷氏佳作。

  唐人善于制琴,但白居易说“人情重今多贱古,古琴有弦人不抚”。为什么唐代人不喜欢古琴呢?原因是古琴淡泊简朴,音色清纯,不太适合唐代人的口味,“古调淡无味,不称今人情”,他们更喜欢热闹响亮的羌笛和秦筝。

  唐初才子陈子昂从四川来到都城长安,本想一展宏图大志,报效国家,可事与愿违,一直备受冷落。有一天,有人高价出售一张瑶琴,很多达官显贵都争相传看,却没有人买。陈子昂看了看,二话没说,花了钱袋里所有的钱把琴买下了,还对众人说:“敬请各位明日到寒舍来听琴。”第二天,果然来了很多人,陈子昂不仅没弹琴,还把琴摔了个粉碎,这时他把自己的诗文拿给大家看。众人都说:“一摔千金,必是奇人,必有奇文。”一天之内,陈子昂名满京城。

  宋代是古琴繁荣的时代。宋代的很多皇帝都喜欢古琴,宋徽宗时还设立了“万琴堂”。宋代文人也对古琴十分追捧,沈遵的《醉翁吟》、刘志方的《忘机》、毛敏仲的《渔歌》等都是当时十分有名的琴曲,一直流传至今。

  相传苏轼家里有一张好琴,可惜一直没人能弹,因为谁都不能拨动琴弦。从苏轼祖父时起,这琴就被置之高阁了。这件事后来被苏轼知道了,他一再恳求父亲让他试一试。苏洵却有些顾虑,他想那么多行家都不能破解的秘密,自己的儿子能行吗?万一不小心把琴弄坏了,可就得不偿失了。又过了好多天,苏轼还是不肯放弃,一再请求,苏洵只好让他试一试。苏轼将琴翻来覆去观察了许久,终于发现了一个奥秘,原来是琴师为了保护珍贵的古琴,有意在上面放了一个可移动的木卡条,因为木卡条上刻绘了精美的图案,让人误以为是古琴本身的装饰,不敢移动。当苏轼小心翼翼地取下木卡条,轻轻拨动琴弦,就发出了悦耳的琴声,让全家人喜出望外。

  明清时期,朝野上下爱琴成风。明代的宣宗、英宗、怀宗十分喜爱古琴,清代的康熙、干隆、嘉庆皇帝也精于古琴。由于印刷业的进步,琴谱、琴论著述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还出现了历史上第一部古琴曲专集《神奇秘谱》,整理保存了大量宋代以前的曲谱。

  文字谱与减字谱

  在古琴数千年的传承过程中,古琴谱发挥了重要作用。隋唐以前,古琴曲的教授、传播都是口传心授进行的,学生跟在老师身边,边听边学习。一旦离开老师的口传,就变成了天书,很多琴曲就会变形,甚至完全遗失。

  为了方便学习和记忆,汉代人开始用文字记载弹琴的指法,再把每个指法的演奏过程一一记载下来,同时也把琴曲的调名记下来,这样便成为了琴谱。当时称为“琴叙谱”,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文字谱。

  文字谱虽然可以将琴曲的弹奏方法记录下来,但是由于记叙冗长,一句琴曲动不动就要记上两三行文字,一首琴曲得花上很多篇幅,非常不方便记录和学习。所以在文字谱出现之后,大家觉得有必要进行改良,人们朝着两方面尝试:一方面是尝试用更简单的符号表示指法;另一方面是将文字谱简化,以免篇幅太长,阅读困难,影响学习。结果人们发现符号根本无法代替文字,还是得用文字谱,后来经过数百年的演化,慢慢发展出减字谱。

  相传唐末有一个叫曹柔的人,在文字谱的基础上,通过减少汉字笔画的方法,创造了一种新的演奏符号,成为古琴减字谱的早期形式。其实,无论文字谱或减字谱都不可能是一个人在短期内创作出来的,曹柔应该是一个集大成或整理与规范的代表性人物。如今很多琴师演奏大多用的是五线谱,除了个别修养深厚的大师外,能认识减字谱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现在存世的古代琴谱,大都是明清时期刊印流传下来的。

  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古代琴谱有150种左右,共计3000多首曲目。其中像《高山流水》《渔樵问答》《梅花三弄》等古代文人雅士对于自然、人生的咏叹早已成为传世经典。

  古琴谱的刊印发行直接推动了古琴曲目的交流和普及。明末清初,古琴迎来了发展繁荣期,各个流派百花齐放。受地域文化差异,以及师承和传谱条件的不同,古琴流派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古琴艺术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一杯弹一曲  不觉夕阳沉

  古琴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之一,被誉为哲学性的艺术或艺术性的哲学。先秦时期,古琴高雅的身份使它成为士大夫阶层的专利,追求的是恬逸、闲适、虚静和幽远的境界。除了偶尔出现在祭祀等重大典礼的场合,主要在文人雅士中流行,自娱自乐,修身养性,一般不在大庭广众之中演奏。弹琴之人还特别重视环境的优雅,因为只有在优雅的环境里,才能生动地体现出古琴“天人合一”的音乐理念。历代众多的琴曲,都特别注重心境的淡泊,因为只有在这种心境里,才能充分地表达“境由心造”的古琴真髓。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琴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远远超出了一般的乐器,它所蕴含的哲学思辨也远远超出了单纯的音乐范畴。孔子也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古琴发烧友。他不仅喜爱古琴,关于如何学琴还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孔子认为学琴不仅要学曲、学技法,更要学意、学人,也就是说学琴不光是学几首曲目,学会弹奏的技法,还必须深刻领会琴曲的含义,并通过琴曲与他人相互沟通。据说,孔子听老师演奏一首古曲,听着听着他突然从席上退下,跪在老师面前虔诚地说道:“学生似乎看见文王在弹琴啊!”老师非常惊奇,他告诉孔子:“这首古曲就是周文王谱写的,曲名就叫《文王操》。”

  《文王操》历来被尊为高雅的作品,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孔子“曲中会文王”是古琴史上的一段传奇故事,从此“人琴合一、人琴相通”成为历代古琴演奏者孜孜以求的一种境界。

  对古人来说,古琴不但是乐器,也是抒怀寄情之物。古琴形制小巧,音量不大,传播的范围有限,因此弹奏古琴,就好像人与人之间的促膝谈心,需要选择一处比较雅致安静的环境。

  苏轼在《听琴》中说:“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古琴音色纯净、幽雅,有散音、泛音、走手音三种:散音如钟鼓之声古朴、稳重、深远,泛音像珍珠一样明亮,走手音犹如袅袅余韵越来越微弱,直到随风飘散。走手音是古琴特有的弹奏技巧,可以让人的思绪随着若有若无的琴音游走起伏,获得乐音之外更加广阔的联想,这就是古琴特有而微妙的弦外之音。

  古人视琴为圣物,往往将其当作陶冶自身、与天地万物融合的媒介。中国古琴艺术的高妙之处是将音乐艺术与人生境界相联,一唱三叹、一波三折,让人们伴随着音乐声徜徉在更清纯、幽雅的精神世界中,唤起内心深处的思想共鸣。

作者: 乐器小编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2580866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