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中州派古琴指法集释左手部分

  中州派古琴指法集释   文/宋大年   左 手 指 法   “本位”:下指得音的位置。“上位”:本位以右向上的音位。 &ldqu…

「详解」中州派古琴指法集释左手部分

  中州派古琴指法集释

  文/宋大年

  左 手 指 法

  “本位”:下指得音的位置。“上位”:本位以右向上的音位。 “下位”:本位以左向下的音位。

  绰     注①     注②

《玉梧琴谱》

“绰”:绰也,得声急弹上。

“注”:注下得声而止。

《琴学练要》

“綽”:自下而上曰綽,如在九徽得音从九半綽至九,右手弹左手走至徽恰合为妙,不得未至徽而有音。

“注”:自上而下曰注,右弹左下。

《颖阳琴谱》

“綽”:自下而上为綽。

“注①”:自上而下随弹随走有注声为注。若走而无声,则谓至某徽得音,不得为注。

“注②”:按徽得声,下至某徽,随走有注声为注。

《研露楼琴谱》

“綽”:如七徽音,从八徽綽至七徽。

“注”:如九徽音,在八徽注至九徽。

  意见:“绰”、“注”两法取向相反但运指相同,最需注意的就是无头有尾,如鸣蝉过枝,戛然曳响。这个和“注下”、“绰上”不同,需要严格加以区分。

  《玉梧琴谱》中的“绰”是“绰上”之意。

  《颖阳琴谱》中“注①”为通常的注音,“注②”为“注下”之意。

  《琴学练要》中“绰”的解释比较别致,他一反“绰、注需从远”的常规,讲究“至徽恰和为妙,不得未至徽而有音”。这也是《琴学练要》的特点之一。

  也有一说“绰”、“注”是离徽较近而发,“大绰”、“大注”是从远而发。这种说法现在已不常见到了。

  吟     急吟      慢吟      缓吟

《玉梧琴谱》

“吟”:吟也,得声慢摇动。

《琴学练要》

“吟”:得音在所按之处轻摇微动,不离其位取其余韵如吟,指贵灵活无痕为妙。

《颖阳琴谱》

“吟”:得音慢摇动。

“急吟”:急急而摇动。

“慢吟”:缓缓而动。

《研露楼琴谱》

“吟”:在上移动先大后小约四五回即收。

“急吟”:紧而迫促。

“缓吟”:慢而宽和其声勿断。

  意见:“吟”,一音之余韵。关键在于左手按弦须坚实,又要用力而不觉,取意以圆活饱满为妙。吟又可细分成多种,如急吟、缓吟、长吟、双吟、缓急吟等等,以适用于琴曲丰富的表情达意的需要。《琴学练要》的“吟”显然和其他两家有所区别,他注明了“不离其位取其余韵”和别家的“实吟”相似。这也是《琴学练要》指法的一个特点之一。

  细吟     小吟     注吟

《颖阳琴谱》

“细吟”:细细而摇动。

“注吟”:随注随吟。

《研露楼琴谱》

“细吟”:其音出圆绽者佳。

“小吟”:比吟畧微。

“注吟”:随注随吟。

意见:“细吟”吟声细微,且指下要保持一个较小的幅度。

 “注吟”:注下得声后拖上少许,向本位取吟(不过本位)。如此往来数次随注随吟。注意注下拖上的幅度不可太大。

長吟     大吟

《琴学练要》

“長吟”:较吟稍长离位往来三二折仍复本位也。其类又有双吟、撞吟、畧吟之不同,不尽枚列者,省文也。

《颖阳琴谱》

“長吟”:比吟多几转,节奏中应少息者即以此代之。

“大吟”:在徽之上下,大来大往而吟。

《研露楼琴谱》

“長吟”:比吟多几转,节奏中应少息者即以此代之,更觉有致。

“大吟”:在徽之下往来与猱相似而音则有别。

  意见:三部琴谱对“长吟”的解释比较一致。“长吟”的幅度要比“吟”大,转数要比“吟”多,且更缓和些。《颖阳琴谱》和《研露楼琴谱》中用“长吟”来代替“少息”,也是这两个谱本的特色之一。这两部琴谱对“大吟”的解释有所不同。一个围绕音位进行,一个在音位之下,这需要我们在打谱演奏中加以区别。

  《琴学练要》解释“长吟”中的 “……省文也”。使我们无法领略到“双吟”、“撞吟”、“略吟”等的细微差别,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实吟或称定吟    急实吟     大实吟

《颖阳琴谱》

“实吟”:即在本位急摇动,而指不离于本位。

“急实吟”:急实吟也。

“大实吟”:大实吟也。

《研露楼琴谱》

“定吟”:如按某徽即以骨节动吟之而外不觉指动为妙。

  意见:“实吟 ”和“定吟”是一法两名,皆是在本位用吟,用骨节微微起伏动荡不离本位,其缓急可根据谱中实际需要而定。

  “大实吟”要比“实吟”时间长些。

  双吟      急双吟      慢双吟      双注吟

《颖阳琴谱》

“雙吟”:或抹挑或勾剔一絃连弹两点俱要吟为之双吟。

“急雙吟”:急雙吟也。

“慢雙吟”:慢雙吟也。

“雙注吟”:或抹挑或勾剔,一絃连弹两点俱注俱吟,是为雙注吟也。

《研露楼琴谱》

“雙吟”:一絃两声不缓不急類乎長吟但其音俱取中和。

意见:“雙吟”关键在于左手吟动不停,与右手两声浑然一体了无痕迹。其缓急之分视曲中情况定。

 飛吟    遊吟   

《玉梧琴谱》

“飛吟”:飛吟得声撞一撞飞一去。

《颖阳琴谱》

“飛吟”:或在几徽上慢摇动而下几徽入鸞鳯之飛。

“遊吟”:往来上下,音净则止。

《研露楼琴谱》

“飛吟”:二上二下更觉大雅,古以如鸟之飛取意。

“遊吟”:绰上得音就退下,复绰上,又急退下如双撞之类。

意见:“飛吟”用指每到一位要连绵振动,如鸟羽之肃肃,虫飞之薨薨;又如飞燕上下,细语呢喃。取音要以连绵不绝为妙。有二上二下者(回归本位),有一上二下者(停在下位),还有二上一下者(停在上位),皆视曲中情况定。

“遊吟”取音皆在本位之下来回往复,指似游荡。比撞要软,比进复要快。

以上两“吟”最见左手指下功夫。

 

 

綽吟        退吟         走吟      往来吟

《玉梧琴谱》

“走吟”:与退吟同。

“退吟”:得声飞下。

《研露楼琴谱》

“綽吟”:綽吟也,又名落指吟。

“退吟”:得声后少息再吟。

“往来吟”:假如九徽出声,上八徽吟,即下九徽,又上八吟,再下九徽。

意见:“綽吟(落指吟)”,得声就吟,不可停顿。

《研露楼琴谱》中对“退吟”的解释是“得声后少息再吟。”但是这“稍息”怎能体现出“退”之意?彭祉卿的《桐心閣指法析微》中解释说:“得声后退下两分,以其为中枢用吟,取本位后半度之音”。《桐心閣指法析微》中对“退吟”的解释和《研露楼琴谱》中对“退猱”的解释是一致的。

“往来吟”是本位不用吟,两上两下,在上位用吟。

 

猱     急猱    慢猱

《琴学练要》

“猱”:得音退而复上本位,较长吟宽缓悠扬,“吟”取其韵致,“猱”取其古劲,故曰猱为大动吟细生。

《颖阳琴谱》

“猱”:得音连动数次,於位之上下少许。

“急猱”:急连动数次。

“慢猱”:缓缓而动数次。

《研露楼琴谱》

“猱”:係出徽而大来大往约数回。

意见:“猱”如同一声之感叹。 运指如同折矩,出声贵在苍劲有力,犹如猿猱升木,得其摇撼之声也。“猱”又可细分为很多种,如“双猱”“定猱”“急猱”“缓猱”等等以用来表达不同的情感需要。

在这几部琴谱中“猱”的位置也不尽相同,有在徽下取音的(《琴学练要》)、有围绕徽位取音的(《颖阳琴谱》),这就需要我们在应用时根据不同的谱本分别作出处理了。

《琴学练要》本的“猱”和其他两家的解释不同,和“退复”相似,但又不同于“退复”。《琴学练要》在解释“退复”时讲到:“猱软而退复硬,也亦有缓急大小之分。”这当引起大家的注意。

细猱     注猱     綽猱

《颖阳琴谱》

“细猱”:细细摇动而猱。

“注猱”:随注随猱。

《研露楼琴谱》

“綽猱”:綽中带猱。

意见:“綽猱”、“注猱”有两种说法,其一是綽中带猱或注中带猱;其二是綽后再猱或注后再猱。我个人认为第二种意见较为妥当。详细解释可参看顾梅羹教授《琴学备要》中对于“綽猱”、“注猱”的解释。

大猱     長猱     急大猱     慢大猱

《琴学练要》

“長猱”:较猱更長,得音连猱数次,先大后小,先缓后急,音静乃止,势远音雄,细音中之至大者。

《颖阳琴谱》

“大猱”:在徽上下大往大来而猱。

“急大猱”:急大猱也。

“慢大猱”:慢大猱也。

意见:“大猱”、“長猱”皆较“猱”幅度更大,往来次数更多。多用于曲中音节疏阔之处。两者区别在于“長猱”是先大后小,先缓后急,而“大猱”指下往来的幅度是一样大小。

也有一说“大猱”即“長猱”,是一法两名。

雙猱     急雙猱     慢雙猱

《颖阳琴谱》

“雙猱”:或抹挑,或勾剔,一絃连弹两点,俱要猱,谓之雙猱。

“急雙猱”:急雙猱也。

“慢雙猱”:慢雙猱也。

《研露楼琴谱》

“雙猱”:初时一猱连又加一猱,以干净为佳。

意见:“雙猱”与“雙吟”取音要领相似,其意不可在或抹挑或勾剔的连接处停顿,皆要以左手猱动不停,与右手动作浑然一体者为佳。

至于“急雙猱”、“慢雙猱”只是弹奏时在速度上有所分别,其要领和雙猱是一样的。

撞猱     急撞猱

《颖阳琴谱》

“撞猱”:随撞,急摇动而猱。

“急撞猱”:急撞猱也。

《研露楼琴谱》

“撞猱”:先一撞接住一猱。

意见:“撞猱”有两说,一说是先撞后猱;一说是猱中带撞。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不同的谱本分别处理。

飛猱     就猱     退猱

《颖阳琴谱》

“飛猱”:按徽得声,两上两下。

“就猱”:纔得声就猱。

《研露楼琴谱》

“飛猱”:按徽得声两上两下。

“退猱”:如九徽弹退下九半猱。

意见:“飛猱”与“飛吟”取意相似。

“就猱”下指得音顺势用猱,指不停顿。

“退猱”解释得清晰明了。从此处的解释比较前面“退吟”的解释,就使人产生了疑问。或许《研露楼琴谱》对于“退吟”的解释是笔误,或是刻本错误。我认为《研露楼琴谱》本的“退吟”应参照他“退猱”的解释为好。

 

撞     慢撞     急撞

《玉梧琴谱》

“撞”:撞也,得声急上而下。

《琴学练要》

“撞”:得音猛上而急复本位,如皮球觸壁之状,以速为贵,如稍缓则类於进复也。

“急撞”:两手齐作音應乎中较撞更为迅速也又虚撞缓撞双撞之类。

《颖阳琴谱》

“撞”:得音急往上一撞就下。

“慢撞”:慢撞也。

“急撞”:急撞也。

《研露楼琴谱》

“撞”:如九徽弹,或下十或上八,将按指急捺即止。

意见:“撞”如钟杵之撞故曰撞。运指实上虚下,其速如电,如得一声为佳。一般来讲“撞”多是向上的,间或也有向下的,《研露楼琴谱》就指出了向下的撞,这也是在打谱中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可根据旋律曲情的需要确定向上或向下。

“急撞”贵在两手同时齐作。现引《澄鉴堂琴谱》(清•徐袆)解释的“急撞”:“弹与撞并下,合为一音,迟则为前之单撞非急撞也。”供大家参考。在这里要将“急撞”和“逗”分开理解,不可混为一谈。“急撞”得“上位”和“本位”两声,而“逗”只得一声,是在“本位”用指,不离“本位”。

雙撞     慢雙撞     急雙撞

《颖阳琴谱》

“雙撞”:连撞两声,要无行迹。

“慢雙撞”:慢雙撞也。

“急雙撞”:急雙撞也。

《研露楼琴谱》

“雙撞”:速撞两声,要无形。

意见:“雙撞”是连续的两下撞,均实上虚下,两下之间毫不停顿,一气呵成为妙。

虚撞     小虚撞

《颖阳琴谱》

“虚撞”:或不得音慢上即下,或上至某徽不弹即撞,或下至某徽不弹一撞就下某徽。

“小虚撞”:小虚撞也。

《研露楼琴谱》

“虚撞”:弹完音将尽欲過弹时加一撞。

意见:右手无弹故曰虚。并非撞不用力也。

大撞     小撞     迎撞

《琴学练要》

“迎撞”:迎上之声而即一撞也,其类有双撞、畧撞、虚撞之不同。

《研露楼琴谱》

“大撞”:较撞重些,取苍古之音为佳。

“小撞”:捺之轻而有情。

意见:“小撞”幅度小;“大撞”幅度大。“小撞”用于音节碎密处,需活泼有情;“大撞”用于音节疏阔处,虽然幅度大,但仍需迅速。

“迎撞”右弹时左指先“逗”上少许,迎其音而撞。

从《琴学练要》中对“迎撞”的解释来看,他将 “迎撞”和“双撞”、“畧撞”、“虚撞”归为一类,但是对上面三个指法并没有具体的解释。

 

逗     急逗

《琴学练要》

“逗”:借上徽之音迎而注下以作本位之音,亦曰次逗,又有声逗,第二分开两弹曰次逗也。

《颖阳琴谱》

“急逗”:不得音急上急下。

《研露楼琴谱》

“逗”:右弹与左按相近响。

意见:“逗”左右手同时动作,左手在本位上方迎声而注下,下指贵在轻灵敏捷,出音以细净圆润为妙。

“逗”与“撞”有所区别,“逗”是两手同时动作,左手在得音时就已经动作了。“撞”是左手在得音后才动作。“撞”是向上用力,“逗”是向下用力。

《琴学练要》中解释的“逗”应是“鬭”。下指在上徽处,迎而注下的是“鬭”;在本位下指一逗的是“逗”。今已混用。

 

度     渡

《琴学练要》

渡也,仿佛迎撞而两下也。

《研露楼琴谱》

度也,如谱上是九徽,即於八徽一弹速下九徽,再搯或另弹别絃。

意见:古法中“度”通“鬭”(参看逗的意见)。从《研露楼琴谱》的解释当中我们不难看出两者是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另外,《琴学练要》对于“渡”的解释十分独特,为“迎撞而两下”,并非一下,这当引起大家的注意。

在古法中“度”也是一个右手指法,即连挑数弦之意,取音缓连,如轻舟之稳渡,多用于散音(《琴书大全·成玉磵指法》)。

 

《玉梧琴谱》

换也,大指得声以名声以名指换在大指。

《琴学练要》

葢为此絃得音急一上,而借此絃之机而注彼絃也。

意见:《玉梧琴谱》的“换”解释的不通顺。应为换指按絃或换指弹絃之意。

“   ”有两个:其一为“换”;其二为“唤”。而减字都是“    ”。

建议记谱时区分开来,“换”记作“    ”;“唤”记作“    ”。

其一“换”:换指按絃或换指弹絃之意(《玉梧琴谱》);

其二“唤”:如撞音放缓,连上连下,音随指走,取轻松连活之意。

 

退復     進復     滑復

《琴学练要》

“退復”:得音退下一徽或半徽仍復本位,勿混於猱。猱软而退復硬也。亦有缓急大小之分,谱中自悉註矣。

“進復”:得音上一徽或几分仍復本位,勿混於撞,撞急而進復缓也。

“滑復”:如足履冰上,动则一滑也,取急速之意。

《颖阳琴谱》

“退復”:得音退下,復上本位。

“進復”:得音一上,復下本位。

《研露楼琴谱》

“退復”:弹得声即往下退而仍復上本位。

“進復”:即一上一下。

意见:“進復”、“退復”以连活圆润为妙。

“滑復”初一缓动而急收,如在冰面缓探足而一滑状。

《琴学练要》还将“進復”、“退復”和“猱”、“撞”进行了横向的比较,这在当时的琴谱中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讲解方式。

虚進復     小虚進復

《颖阳琴谱》

“虚進復”:不得音慢上,復下本位。

“小虚進復”:小虚進復也。

意见:右手无弹,左手用指谓之“虚”。

《颖阳琴谱》中“虚進復”的解释若补充为“不得音或承余音慢上,復下本位”似乎更加准确些。

 

罨     虚罨

《玉梧琴谱》

“罨”:名指得声大指罨在絃上令有声。

“虚罨”:不鸣絃以左手罨在絃上令有声。

《琴学练要》

“罨”:如左手名指九徽按四絃大指八徽打四絃有声也。

“虚罨”:右手不弹絃,左手或名指或大指虚打某絃有声也,其类有虚上、虚下、虚撞。

《颖阳琴谱》

“罨”:名指罨几徽几絃,大指虚罨几徽几絃有声。

《研露楼琴谱》

“罨”:如名指按十,大指打九即是。

“虚罨”:不按不弹,只将指罨于某絃某徽而有音。

意见:“罨”是一个虚音,下指应将指力集于一点击在絃上,不可过重,过重则有击木声,大忌。琴语有云:“罨如同空谷传响”,取意要以空灵为妙。

“虚罨”古法称之为“捣”,大指专用指法。名指专用的称之为“虚点”,其法和“虚罨”相同。在今谱中两法不再进行区分,统称“虚罨”,大、名指通用。

 

搯起    對起

《玉梧琴谱》

“搯起”:搯起也

“對起”:大指得声名指按絃搯起。

《琴学练要》

“搯起”:如左手名指十徽按四絃,大指甲九徽勾四絃有声也。

《颖阳琴谱》

“搯起”:名指按十徽,大指在九徽上搯起有声,诸徽皆然。

“對起”:左手大指按九徽,右手中指勾,随弹随撞,名指按十徽就搯起,诸徽皆然。

《研露楼琴谱》

“搯起”:如大指于八徽弹而得声即下九徽不用弹,名指按下十三大指即将指甲爪起一声,曰搯起。

“對起”:如大指按九徽用弹一声,名指随按下十徽,大指即爪起,曰對起。

意见:《研露楼琴谱》“搯起”解释里的“十三”应是“十徽”之误。

四家琴谱对于“搯起”的解释基本相同也很清晰。但是对于“對起”的解释就有所差异了。《颖阳琴谱》要在右弹之后左手紧接一个撞后再搯起;而《玉梧琴谱》和《研露楼琴谱》则是右弹后即接搯起,这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搯起”和“對起”的区别在于右手是否有弹,右有弹为“對起”;右无弹为“搯起”。在现代的谱字中“搯起”已经基本上代替了“對起”,成了一法两名。

 

爪起     搯带起     注搯带起     撇起

《琴学练要》

“撇起”:左手大指按絃向怀内一放有声,指不离琴。

《颖阳琴谱》

“搯带起”:以左手大指按几徽几絃,搯絃离琴带起有声也。

“注搯带起”:以左手大指按某徽某絃乘先弹之上音就注下某徽,随其走势搯絃离琴带起,此谓注搯带起也。

《研露楼琴谱》

“爪起”:大指按絃将指甲爪起得一散声,曰爪起。

意见:“爪起”、“搯带起”、“撇起”实为一法数名,其取音要领在于虚灵。皆是左手大指爪弦而起得一散声。须注意的是《琴学练要》中的“撇起”注明“指不离琴”,而其他两家则是带(爪)起有声。除此之外,并无本质差别。

“注搯带起”取音贵在随注随搯,搯起音与走音相合为一,切不可分作两声。

 

带起     撞带起

《琴学练要》

“带起”:名指按某絃手起一带有声也。

《颖阳琴谱》

“带起”:弹完起手有声。

“撞带起”:随弹随撞就带起也。

《研露楼琴谱》

“带起”:如勾四絃其声绝,復仍带起本絃。

意见:一般来讲,“爪起”专用于大指,“带起”专用于名指。切忌抬手过高,过高则粗俗,手指离弦即可。

“撞带起”也是带起于撞音相合为一,不可分开。

 

同起     同声

《琴学练要》

“同起”:如名指九徽按七,或带或放,右手散勾四,两絃同起如一声。

《研露楼琴谱》

“同起”:如大指按九徽七絃,散勾四齐起有声。

“同声”:如名指十徽勾四,大指九徽一挑六,就散挑六与四絃声同。

意见:“同起”时,两手动作需协调一致,使两弦如发一声。

“同声”两声相和为同声。如“名十勾四散挑六”或“撮散挑七名九勾四”。

 

 

《颖阳琴谱》

急上之音与虚綽同,取其苍老之意。

《研露楼琴谱》

此是引上之音,但势用急至徽处畧止,如趨至水涯急切迴步之意。

意见:得音后一顿,急急往上位而去,走音切不可过实,头实尾虚者佳。妙在有意无意之间也。

 

分開

《琴学练要》

一絃两声,而云分開者,谓右手或勾抹,左手即綽上某处,右手或剔挑,左手即注下本位也,先弹一声,急一上第二声即注下也。

《颖阳琴谱》

或抹挑,或勾剔,先弹一点一上,復下本位再弹一点。

《研露楼琴谱》

如两声在一处,或抹挑或勾剔,得音后往上再注一声。

意见:“分開”抹挑或勾剔都在本位进行,共得三声。如“抹挑分开”:本位得音(抹)后上一位,再注(挑)归本位。

 

往來

《玉梧琴谱》

得声自上而下三次。

《琴学练要》

似进復而远大缓慢也,如九徽得音,即下十,急上九又急下十也。

《颖阳琴谱》

自上而下往來三次。

《研露楼琴谱》

自上自下往來二次。

意见:这四部琴谱中的“往來” 均是自上而下的。其运指如掷梭,取音要圆阔。次数有多有少,均可。

 

放      合      放合      應      應合     反合

《玉梧琴谱》

合也,以两絃合如一音。

《琴学练要》

“放”:名指将絃一放有声,带起则指离琴,放则指不离琴。

“合”:如左手大指九徽按三不起即上八徽,右手空挑七絃相应,亦曰应合。

“放合”:如左手名指放七絃,右手空勾四絃与七絃相合。

“反合”:如名指八徽按六絃不弹下九,右手空勾三絃反相合也。

《颖阳琴谱》

“放”:放絃也,或於几徽处按几絃放絃出指外有声曰放。

“合”:合声也,因前絃之声未歇,又按几徽轻弹以合前韵,亦有乘前絃之按声,而后絃以散弹合前音者,凡琴谱遇合字大概类是。

“放合”:或放几絃即勾别絃相应。

“應”:弹絃應前声。

“應合”:左手中指按十徽一絃,右手勾一絃上九徽,散挑四絃相应,诸徽皆然。

《研露楼琴谱》

“放”:即带起,然带起手指离琴,放则指不离琴。

“合”:与上放之絃同声。

“應”:七徽半勾三,即散挑六應。

“應合”:如名指按十徽勾三即上九徽,随散挑六应之。

意见:“放”与“带起”的区别在于“带起”手指离琴而“放”不离。

“合”,两声和合也。有两声同起者,有应前韵者,皆曰合。两弦可一按一散、可两弦俱散、可一按一泛、可两弦俱泛、可两弦俱按。还有一说“合”即“應合”。

 “反合”这个指法现在已经不常用到。《琴学练要》解释的“反合”应加以补充:其一、“不弹”改为“承余音”较为妥当;其二、“空勾三絃”改为“空勾四絃”较为妥当。现引清乾隆二十年李光塽《蘭田馆琴谱》中对“反合”的解释,供大家参考:“中名度余音下后徽,右手弹相应之散絃以合之,宜轻。”

 

《玉梧琴谱》

跪也,用名指屈曲扵絃上。

《琴学练要》

三四五徽之间,名指不便直按,故曲按如跪之状,余指宜伸,以甲背按絃也。

《颖阳琴谱》

四五徽,名指不能按絃搯起,名指屈跪大指搯起。

《研露楼琴谱》

以名指屈转按絃,四五徽以上名指不便豎按,以跪代之。

意见:“跪”适用于上准之按弦,按时宜稍侧(向左侧少许)。按弦的位置除了《琴学练要》中讲的甲背按弦外,还有用甲根和关节之间按弦的,均可。

个人认为使用甲根和关节之间按弦最好。因为若用纯甲按弦,一旦牵涉到走音,纯甲就会显得焦躁生硬了,而且容易使指甲受伤。

 

《玉梧琴谱》

如勾一絃,就二絃。

《琴学练要》

谓跟上声,而或就弹,或就下也。

《颖阳琴谱》

或就弹,或就上至几徽,下至几徽。

《研露楼琴谱》

或就本徽,或就急弹别絃,或就吟猱皆是。

意见:“就”即就手,顺势之意。

 

飛     帶     得     硬     退     引

《玉梧琴谱》

“引”:引也,得声而上。

“帶”:得声引上。

《琴学练要》

“硬”:得音时直上某处取苍老之音也,葢为声响畢而乃上,不似掉之应声而即上,亦曰浒上。

“引”:得音时或一上某处,或二上某处,较硬更缓也。

《颖阳琴谱》

“飛”:按絃或上或下入鸞鳯之飛。

“帶”:得音急上至某徽有声为帶。

“得”:或得音上下或不得音上下。

“硬”:得音即上至某处有声即下至某处有声。

“退”:退下至几徽也。

《研露楼琴谱》

“引”:必以引至音足为主,如大指五絃八徽半须引至七徽半方足。

意见:“引”带领,得音后顺势带音而上。

“飛”有多种方法,有一上二下的、有二上一下的、有二上二下的,皆可。取法需运指迅速、轻灵为妙。

“帶”:带音而走也。

“得”:得到。

“硬”:得音后急走,运指宜实,直来直去,至位即停。

 

推出

《玉梧琴谱》

推出一絃一徽外。

《琴学练要》

一絃不便帶起,故用中指向外一推有声也。

《颖阳琴谱》

言其一絃多不用带起,则将絃向徽外一推而响。

《研露楼琴谱》

言其一絃多不用带起,止将絃向外推出而响。

意见:用于一弦,且多用中指,“推出”时手不可离琴过高,起手离弦即可。下指文雅不觉为佳。

《玉梧琴谱》的解释不通顺,疑是刻本错误。订正为:一絃向徽外一推有声。《研露楼琴谱》中的“止”通“只”字。

 

宋大年二零零七年元月於郑州

作者: 乐器小编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2580866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