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李乃平二胡古今略谈

  二胡,是我国流传较广的民族拉弦乐器之一。它是在中国音乐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由古老的拉弦乐器奚琴(嵇琴)、马尾胡琴(胡琴)不断的演变、发展并派生出来的一件发音柔和优美…

「百科」李乃平二胡古今略谈

  二胡,是我国流传较广的民族拉弦乐器之一。它是在中国音乐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由古老的拉弦乐器奚琴(嵇琴)、马尾胡琴(胡琴)不断的演变、发展并派生出来的一件发音柔和优美、音乐表现力强、民族民间音乐风格浓郁的拉弦乐器。随着二胡艺术的不断发展,二胡艺术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人民的欢迎和喜爱。

  我国是世界上伟大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民族乐器的种类之繁多、历史之久远,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国的拉弦乐器,从历史文献资料的记载来看,至少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并且经历了一个漫长时间的演变过程。

  一、我国最古老的拉弦乐器轧筝和嵇琴。

  轧筝,出现于唐代。迄今为止,是我国历史记载中最早出现的拉弦乐器之一。扎筝是由筝用竹片来拉奏,后来逐渐发展变化而成的拉弦乐器。在唐代皎然的《观李中丞洪二美人唱轧筝歌》一诗中曾经写道:“君家双美姬,善歌工筝人莫知。轧用蜀竹弦楚丝,清哇婉转声相随。夜静酒阑佳月前,高张水引何渊渊。美人矜名曲不误,蹙响时时如迸泉……”诗中所指便是用四川的竹子来拉奏的轧筝,并且描述了轧筝的发音特点。在《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轧之。”这说明轧筝是用竹片在其一端拉奏。宋代的曾三异《同话录》中记载:“世俗有乐器,小而用七弦,名轧筝,今乃谓之。”这里说明轧筝到了宋代已经不称为轧筝,而改称为“{j6f115.jpg}”。另外,宋代陈元靓《事林广记》中记载有:“{j6f115.jpg},形如瑟,二头俱方,七弦柱,以竹润其端而轧之”也说明了轧筝的形制特征,轧筝是用竹片在其一端拉奏的。然而,轧筝({j6f115.jpg})的形制与现在的二胡,以及其它胡琴类的拉弦乐器形制相比较虽然差异很大,但是,轧筝是作为我国音乐史上出现最早的拉弦乐器之一而存在着的。因此,它对于当时的或后来的一些拉弦乐器的发明、创造和发展或许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在我国音乐史上出现了最早的另一件拉弦乐器是嵇琴,它与轧筝同出于唐代。

  嵇琴,亦称奚琴,是我国胡琴类拉弦乐器的前身。它出现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元代。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唐朝诗人孟浩然的《宴荣山人池亭诗》,诗中写道:“竹引嵇琴人,花邀戴客过。”诗中佐证了在唐朝已经流传了嵇琴这一拉弦乐器。它不仅流传于中原一带而且在朝鲜和日本也渐渐传开了。至今,在邻国朝鲜和我国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奚琴(嵇琴)这件古老的拉弦乐器依然保留了下来,并且广为流传。在日本的《拾芥抄》中,引自《乐器名物》有这样的记载:“奚琴二张,(一张无弦,一张二弦),天庆九年四月定。”日本天庆九年,即公元946年,是我国的五代时期。因此,从奚琴传入日本的年代可以看出,奚琴至少在唐代就已流传于我国。

  奚琴,原来是由弦鼗衍变而来的。有关奚琴(嵇琴)的由来,大体有两种说法。在宋代陈元靓《事林广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二弦,以竹片轧之,其声清亮。”那么,嵇琴又为何称奚琴呢?在《晋书·嵇康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嵇康本来姓奚,后居嵇山这侧,因改姓嵇。‘奚’字多有奴仆之意,又以名不雅似,故宋人多用‘嵇琴’之名。”另一种说法见宋代陈{j6f116.jpg}《乐书》中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这段记载却是说明奚琴本来是胡人的乐器,是“奚”人所喜欢的乐器。同时也说明了古老的拉弦乐器奚琴(嵇琴)至少在宋代以前就已经流传于民间了。在宋代欧阳修的诗中可看到对奚琴有相似的描述:“奚琴本出奚人乐,奚虏弹之双泪落。”在朝鲜《乐学规范》中也有相似的记载:“奚琴是胡中奚部所好之乐。”有关奚琴的由来,刘再生在《中国音乐史简述》中曾写道:“奚族是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原居辽水上游,汉时称乌桓,北魏时自号库真奚,隋唐时称奚。奚琴即由奚族传入中原。它的形制特征是圆形琴筒,有两根琴弦,以竹片为弓夹于两弦间,奚琴后来也叫嵇琴,与后世胡琴的形制特征基本相仿。”从以上不同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奚琴是由奚族传入中原的说法在不同年代和不同出处得到了证明。

  我们的祖先,在奚琴(嵇琴)演奏技艺、水平方面是很高超的。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一·乐律》中有这样一段十分精彩的描述:“{j6f117.jpg}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这可以看出徐衍在当时嵇琴断了一根弦的情况下,能够用仅有的一根弦奏完全曲,说明了他在当时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嵇琴较高难度的换把演奏技艺。

  嵇琴(奚琴),在宋代是很盛行的拉弦乐器,被列为教坊乐队的主要演奏乐器之一。在《东京梦华录》卷九和《武林旧事》卷一、卷四中都有过记载,并且在教坊中演奏嵇琴(奚琴)的人数已经超过了演奏琵琶的人数。说明嵇琴在宋代得到重视并有了相当规模的发展。

  二、宋、元时期的拉弦乐器胡琴

  宋代沈括不仅记录下当时徐衍演奏嵇琴的高超技艺,而且对继嵇琴之后的另一种拉弦乐器胡琴,也有所记载。

  胡琴,作为中国古老的拉弦乐器,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五记自作《凯歌》其三之中。其中有这样的诗句:“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忧自怨单于。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寄书。”这段诗句虽然没有提及马尾胡琴的形制特征,但诗中的“马尾胡琴是指一种用马尾毛制成琴弓来拉奏的胡琴。说明马尾胡琴至少在宋代以前就已产生,也表明拉弦乐器经过长久不断地演变发展,开始了用马尾制成琴弓来替代用竹片拉奏的一个新的历程。

  元代,胡琴常用于宴乐,在蒙古族的祭祀和军队里面的使用也比较普遍。在余文{j6f118.jpg}《内蒙古历史概要》中记载有:“在12世纪至13世纪时,乐器及舞蹈艺术已出现了。”“有锣、拍板及祭祀时奏的忽兀儿。”在张惺惺所译《马哥孛罗游记》中讲到公元1268年蒙古军队中的情形时写道,“鞑靼人又有一种风俗:当他们队伍排好,等待打仗的时候,他们唱歌和奏他们的二弦琴,极其好听。”上述所讲的忽兀儿和二弦琴,是指胡琴种类的拉弦乐器。此外,胡琴还用于蒙古族的一些民间合奏之中。所采用的拉弦乐器有胡琴、秦(轧筝),和弹弦乐器筝、琵琶、浑不似等等。在元代诗人杨维桢曾为著名蒙古族胡琴演奏家张惺惺写的一首诗中;还可以看出当时演奏胡琴的技艺之高超,音乐艺术的造诣之高深。诗中道:“……,惺惺帐底轧胡琴。一双银丝紫龙口,泻下骊珠三百斗。划焉火豆爆绝弦,尚觉莺声在杨柳。神弦梦入鬼江秋,潮出摇江江倒流。玉兔为尔停月白,飞鱼为尔跃神舟。西来天宫坐栲栳,羌丝啁啁听者恼。”

  胡琴,作为一种拉弦乐器,其特点是婉转柔美,见长于表现抒情的音乐。由于具有优美、缠绵、舒展、流畅的特点,因此它的产生很快就被许多民间合奏所吸收。宋、元之际,用胡琴、筝、秦(轧筝)、琵琶、浑不似等乐器演奏的乐曲有很多。其中的乐曲分为大曲与小曲两类。据文献记载。大曲有《达罕》、《哈八儿图》、《口温》等,小曲有《马哈》、《阿下水花》等等。这些音乐是宋、元之际从北方蒙古族和维吾尔族地区传入并流行于中原内地的。其中《达罕》(汉文曲名《白翎雀》),音乐“始甚雍容和缓,终则急躁繁促”,尾处有“怨怒哀嫠之音”。十分优美动听。这与采用了胡琴、奚琴、轧筝等拉弦乐器有关。这种器乐合奏的组合形式及演奏风格,对后来在明朝和清朝时期演变为“弦索”,对明、清产生的多种民间丝竹乐合奏形式及其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有关胡琴的形制特征,在元代《元史·礼乐志》中有过这样的记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另外,有关胡琴的形制特征,在敦煌榆林窟第十窟中的元代飞天中,也已经发现了有手持胡琴的图画。再从明代《麟堂秋宴图》卷中所见使用的胡琴来看,已经是卷颈龙首、马尾琴弓夹于两弦之中拉奏,也有千斤,与现在龙头二胡的形制特征相比较是相当接近的。

  近几百年来,随着戏曲音乐的兴起,胡琴的流传越来越广。清代李调元《剧话》(初刻1784年)有这样的记载:“胡琴腔起于江右,今世盛传其音;专以胡琴为节奏。”随着胡琴的广泛流传,随着各地区的地方戏曲和梆子戏的兴起与发展,以及民间艺人们根据各地的地理环境、语言特点、风俗习惯等等,不断地创造,逐步繁衍出许多色彩、功能、形制各异的胡琴种类。这些胡琴在各地方的戏曲、曲艺、民歌、小曲以及民间音乐的合奏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诸多种类胡琴的出现,不是单一发展而来的孤立现象,而是各地区、各种类的戏曲、曲艺、民间音乐等艺术形式和表现形式的发展和需要而孕育产生的。同时,也体现出胡琴出现的分枝性发展。而这一发展,丰富了各地方音乐的表现风格,突出了各地方的音乐特性,并逐渐形成了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地方音乐风格”和“民族音乐风格”特色。使胡琴在中国民间乐器中,成为比较庞大的“胡琴家族”。

  三、略谈胡琴的繁衍与二胡的发展

  我国的胡琴类拉弦乐器,进入近、现代,有了很大发展。胡琴的种类丰富多彩且风格各异,是中国音乐史上前所未有的。这些胡琴在戏曲、曲艺、民间小曲和民间丝竹乐等很多不同艺术形式中,越来越发挥出重要作用,越来越显示出胡琴类拉弦乐器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所赋有的艺术魅力和强劲的艺术生命力。

  由于诸多种类的胡琴所处地区不同,制作胡琴的材质不同,音色及音量也不同。这些胡琴的功能特点不一,演奏方法各异,音乐风格迥然,可谓丰富多彩。如京剧中的主要伴奏乐器京胡,琴体短小,发音清脆响亮,音色尖而高;四胡,四根琴弦,琴体较长,它是用分成两股的马尾弓拉奏同度双弦,左手多用第二手指节按弦演奏,由于四胡每拉一音都是两弦同度同时发音,音色别具色彩;坠琴,是山东琴书河南坠子的主要伴奏乐器,与其它胡琴类拉弦乐器的区别在于它有指板,定弦为纯四度关系,音色浑厚、苍劲;椰胡,是广东音乐中的中音乐器,也是广东粤剧中的伴奏乐器,琴筒由椰子壳制成,用桐木板蒙面,虽然音量不大,但音色柔和优美,纯厚细腻;评剧中的板胡,琴筒由椰子壳制成,用桐木板蒙面,演奏时,左手指戴金属指套按弦,音量大,音色高亢明亮;南昌采茶戏中的二胡,有“花奏秦腔”的演奏手法;端公戏中的筒子胡,琴壳以竹筒、蛇皮制成,琴杆上端大弯,形制很有特点;祁剧中的祁胡,琴筒用楠竹制成,发音高亢而宏亮。再如江南丝竹乐中的二胡,广东音乐中的高胡(粤胡),碗碗腔里的线胡,福建芗剧中的大广弦,湖南的大筒,广西壮族用的马骨胡,朝鲜族用的奚琴,黎族用的黎族二胡,福建南音中的二弦,姚剧中的大胡,黄岩乱弹中的特制小胡琴,怀梆中的尖胡,乐腔中的皮胡,梁山调、恩施灯戏中的大筒胡琴,雷剧中的雷胡,粤西白戏中的簌笘头胡,壮剧中的清胡、厚胡,布依戏中特制的尖子胡琴和朴子胡琴,云南壮剧中的土二胡,壮族沙剧中的牛角胡琴,汉调桄桄中的盖板子二弦,山东琴书中的软弓胡琴,安微、河南等地的软弓京胡,贵州文琴中的小京胡等等。这些胡琴均在演奏上具有浓郁的地方音乐色彩和民族音乐特色。据有关统计表明,至今我国的拉弦乐器已发展有五十种以上之多。其中,胡琴的种类和数量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胡琴,在我国音乐史上虽然不如敲击乐器、吹奏乐器和弹弦乐器出现得早,但是,就其发展速度之快,繁衍其种类之多,反映出中国人在乐器创造与发展中所显示出的聪明和才智。

  在胡琴家族中,二胡、板胡、四胡、高胡、坠琴的特点比较突出,并且已经发展成为独奏性乐器,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

  板胡,亦称秦胡、胡呼、梆子胡、瓢、大弦等,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流传很广的民间拉弦乐器,是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戏曲音乐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板胡的音乐表现力强,民间音乐音乐味浓厚,从高音板胡、中音板胡、次中音板胡这三种各具特点的板胡来粗略分析,板胡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艺人们根据戏曲音乐的发展和需要而进行不断改革与创造的过程。

  四胡,蒙古族称为“胡尔”、“四弦”、“胡兀儿”或“候和勒胡兀儿(即四弦胡琴)。汉族也称为“胡琴”、“四弦琴”。是我国华北、东北地区和蒙古族居住地区流行的拉弦乐器。在清代的《律吕正义后编》(1736——1795)中称为提琴,并在卷75中有这样的记载:“提琴、四弦,与阮咸相似,其实亦奚琴之类也。”到了近、现代,四胡在许多艺术形式中应用逐渐扩大,发展为大四胡、小四胡两种。大四胡音色浑厚圆润,适用于演奏抒情乐曲;小四胡音色清脆而明亮,具有粗犷豪放的特点,适用于演奏热烈、欢快和情绪高亢的乐曲。

  坠琴,具有与诸多种类胡琴所不同的特殊性。相传,坠琴是由三弦改制而成的。它有着其它胡琴所没有的指板。然而,琴弓仍是夹于两弦之间演奏的,并且具有浓重的胡琴特色。在民间曾流传:“听得坠琴响,饼子贴在门框上。”说明了坠琴音乐的美,达到了醉人的程度。后来,著名民间艺人王殿玉根据坠琴的声音特点,将坠琴琴杆加长、琴筒加大,创造出接近人声的擂琴。用擂琴可模仿出十分逼真的人声语调和欢笑声,戏曲中的不同声种的唱腔、锣鼓,鸡鸣犬吠和走兽的叫声,还能演奏和体现出各种风格、特色的音乐,表现力很丰富,是广大的人民群众非常喜欢的一种胡琴类拉弦乐器。

  高胡,亦称粤胡,是广东音乐名家吕文成根据二胡而改革、发展、派生出来的一件新型的胡琴类拉弦乐器。他将二胡丝弦改用钢丝弦,使定音提高了五度音,并将琴筒夹在两腿之间演奏,其发音脆亮而华美,风靡一时。是广东音乐的主奏乐器,也是广东粤剧、粤曲的主要伴奏乐器。

  二胡,在民间有很多名称。如:胡琴、南胡、胡呼、嗡子等。在众多的胡琴种类拉弦乐器中,二胡的影响最大、流传最广、发展最快、最具代表性。如果说胡琴的发展是一条生命线的话,那么,今天的二胡则是当年胡琴生命的延续。

  二胡又称南胡,是由于二胡早年多流行于我国的南方,故称做南胡。而嗡子、胡呼这些民间称呼,是由于二胡的发音有嗡嗡、呼呼之声,是根据二胡的发音特点和音色特征而称谓的。另外,也曾有人称二胡为“二弦”的。然而,就有关二胡这一名称的由来众说纷纭。第一种说法是:“由于早年,二胡为戏曲伴奏时,常常是居于第二位的中音胡琴,故称二胡;第二种说法是:二胡这个名称,是民间艺人根据二胡是二股弦的胡琴的词意简化,以示区别于它类的胡琴。

  二胡,作为胡琴家族中的主要成员,在我国各地的使用相当广泛,是很多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形式中很重要的伴奏乐器和主奏乐器,并且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民间丝竹乐中的江南丝竹乐、二人台牌子曲、河南大调曲子板头曲、广东音乐、潮州弦丝等等;戏曲音乐中的河北梆子、哈哈腔、宝县秧歌、拉场戏、吉剧、龙江剧还有自拉自唱的襄阳小曲、江西道情等等不胜枚举。由此可见,二胡在全国各地区的使用达到了相当普及的程度。在江南丝竹乐中,二胡的定弦一般为d-a,民间称它为“主音胡琴”。其音色优美柔和,以表现手法细腻、音乐风格典雅而著称。如江阴民间艺人周少梅使用的就是主音胡琴。刘天华向周少梅学习了主音胡琴,是主音胡琴的继承者和开拓者,阿炳则是“托音胡琴”的最杰出的代表。

  托音胡琴的音色浑厚、韵味浓郁,其定弦多为g-d或a-e,民间多称为托音胡琴。阿炳用托音胡琴演奏的《二泉映月》、《听松》和《寒春风曲》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寓意深刻、璀灿夺目的艺术瑰宝。

  纵观二胡经历了唐、宋、元、明、清不同的历史时期才逐步演变和发展而形成的。然而,二胡直至近代和现代才真正在演奏技术技巧、演奏艺术、教学科研、乐器改革、乐曲创作、学术技术理论研究等,全方位的走向了世界音乐艺术之林!

作者: 乐器小编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2580866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