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料」刘天华二胡十大名曲之演奏版本比较

  前言   刘天华是首位将二胡从民间传统乐器提升为专业化独奏乐器的音乐家,他自一九一五年开始创作《病中吟》,到一九三二年逝世前不久才完成的《烛影摇红》,共计十首二胡独奏曲,已成为…

「爆料」刘天华二胡十大名曲之演奏版本比较

  前言

  刘天华是首位将二胡从民间传统乐器提升为专业化独奏乐器的音乐家,他自一九一五年开始创作《病中吟》,到一九三二年逝世前不久才完成的《烛影摇红》,共计十首二胡独奏曲,已成为胡琴音乐的珍品,并且是专业二胡演奏学习者之必学曲目,曲意内涵丰富,情感深切,已经有许多二胡演奏家们在录制录音带或CD时都收录其乐曲,在此篇文章中笔者选择五位大师级演奏家演奏刘天华十大名曲之录音,以欣赏者的角度,来做演奏版本的比较,目的不是为了要分谁演奏得比较好,而是透过这样的过程,来了解这五位著名的二胡大师如何诠释这十首乐曲,并更深入来了解这十首乐曲深刻的内涵。

  贰、 刘天华简介

  刘天华为江苏江阴县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早年在常州中学求学时,便已学习西洋铜管乐器,辍学后还参加过“反满青年团”军乐队,上海“开明剧社”乐队,又学过作曲和小提琴演奏,可说接受过颇为全面的西方音乐训练。

  一九一四年刘天华返回家乡,先后在江阴、常州的中学教音乐,其间跟周少梅、沈肇洲习二胡、琵琶,又赴河南习古琴,向僧道和民间艺人学习各种民间乐器,搜集记录民间音乐作品;到一九二二年后,刘天华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及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在北京任教期间,先后学习了三弦拉戏、昆曲、小提琴、和声学、理论作曲等,在广泛学习中国民间传统音乐和西洋音乐的基础上,创作了二胡独奏曲《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除夜小唱》、《闲居吟》、《空山鸟语》、《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及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琵琶独奏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及十五首琵琶练习曲和一首合奏曲《变体新水令》等。

  西元一九二七年,刘天华创办了“国乐改进社”,编辑出版《音乐杂志》,参与创办“爱美乐社”,又首次使用五线谱准确记录梅兰芳的唱腔,出版了《梅兰芳歌曲谱》,搜集整理了《安次县吵子会乐谱》及《佛曲谱》,但在西元一九三二年六月一日赴北京天桥收集锣鼓谱时不幸染了猩红热,罹病一星期后于同年六月八日逝世,年仅三十七岁。

  参、 演奏版本简介

  一、 李镇东演奏版

  民国六十一年由四海唱片出版《光明行 李镇东南胡独奏》录音带,灌录李镇东演奏之刘天华十大名曲,成为早期台湾学习二胡者欣赏与演奏参考的典范。民国八十二年李镇东因肝癌病逝后,由其友人赞助再版灌制成CD。演奏内容十首乐曲全无伴奏,纯为二胡独奏。

  二、 王国潼演奏版

  西元1991年7月于北京百花音像公司录制,由千河唱片出版之《刘天华》CD,为DDD录音,CD编号321-02-2,十首乐曲全无伴奏,纯为二胡独奏。

  三、 萧白镛演奏版

  西元1993年,由BMG HK出版之《萧白镛 病中吟》CD,为DDD录音,录制期间长逾二年,萧白镛自己曾表示,录音时若“感觉”不对则不录,改天才重新录音,可见萧白镛对演奏品质之要求,十首乐曲其中《悲歌》与《空山鸟语》为无伴奏之二胡独奏,其余曲目配以扬琴伴奏。

  四、 甘柏林演奏版

  西元1993年,由中国龙唱片编辑,任诗杰实业有限公司于1995年出版之《盲人音乐大师甘柏林 二胡经典名曲选》CD,CD编号JRAF-1211,十首乐曲皆配以小乐队伴奏,由张式功指挥北京中国古典乐团担任伴奏。

  五、 张锐演奏版

  西元1989年中国唱片公司著手编撰《中国音乐大全》二胡卷,耗时三年完成,西元1995年由台北摇篮唱片获得授权台湾地区出版发行,共发行八卷CD,此为第八卷《良宵 刘天华十大名曲/张锐演奏专辑》,除《病中吟》、《悲歌》、《良宵》、《闲居吟》等四首乐曲有伴奏外,其余乐曲无伴奏,纯为二胡独奏。

  肆、 演奏版本比较

  一、 病中吟

  1. 乐曲简介:

  此曲是刘天华先生的处女作。酝酿于1915年,初稿成于1918 年,初名《安适》,又名《胡适》,也就是“人生不知何适何从的意思”,当时刘天华遭逢父丧又面临失业,遂于市集上购得一把廉价二胡,镇日拉琴,聊以解忧。他自己说:“《病中吟》不是生病的意思,而是心中苦闷如病,是苦闷之中产生的歌。”乐曲倾诉了他内心的苦闷、彷徨、愤懑的情绪,同时反映对人生奋斗的意志与抱负。

  2. 李镇东演奏版:

  演奏的速度较为自由,常有速度突然加快,一下又回复原速的处理方式,第一段慢板中对附点音符的演奏已接近复附点音符,如此处理似乎可以更令人觉得彷惶、无助之感,整体而言,演奏的情感表达“苦闷”之感较浅显,反倒给人有一种逆境中仍怀抱希望与理想的光明面感受。

  3. 王国潼演奏版:

  第一段慢板速度相当缓慢,运弓轻重的处理分明,突显音乐之顿挫感,表达苦闷、彷徨的情绪,第二段略快的乐段情感面并未提升至激动的处理,而是留至第四段才将“激动”的情绪爆发出来,前面的“苦闷”与尾声的“愤懑”情绪,形成一强烈的对比。

  4. 萧白镛演奏版:

  在这张萧白镛演奏的CD中,共收录了两个他演奏《病中吟》的录音,两者差异不大,他将定弦整整移低了大三度,演奏处理细腻,音色变化大。音高移低的演奏对于《病中吟》的曲风表达在情感上更为深切,演奏速度相当稳健,尾声结束前的音乐处理,情感起伏大,令人印象深刻。

  5. 甘柏林演奏版:

  采小乐团伴奏,在第一段慢板的前半段,演奏的情感表达借由伴奏的铺陈得到效果的加强,然而在第一段慢板的后半段起,就显得伴奏的编配过于华丽,演奏的整体感受令人觉得情感表达较表面化,不够内敛、深刻,但二胡演奏仍可听出试图有更深切的内容,只是受限于伴奏的音响效果影响,有点可惜。

  6. 张锐演奏版:

  由箫独奏一段前奏,引出二胡主奏,之后采二胡与箫二重奏的形式演奏,一乐段后再加入扬琴成为三重奏,如此的演出形式及伴奏编配相当成功,对此首乐曲的表达有一番特殊且令人印象深刻的风味,二胡演奏苍劲有力,给人感受到虽处逆境却不低头,仍然努力奋斗的坚强意志。

  二、 月夜

  1. 乐曲简介:

  作者于1918年夏季某夜在月下纳凉时触景生情而作,初稿成于1918年,1924年定稿,乐曲分成三段,每段尾句均是固定音型,仿如一唱三叹,是月夜由衷的赞叹声。乐曲恬静优美,如诗如画,形象地描绘了月白风清的夜晚,人与景交融一体安谧的意境,如歌的旋律好似向人们委婉地倾诉著内心的衷曲,散发出一种悠闲的情趣。

  2. 李镇东演奏版:

  演奏流畅、自然,音色的掌握相当好,高音明亮有如繁星点点,听来令人深深感受到夏夜之美,虽偶而有音不准之瑕疵,但不减其所表达之美感,刻画的形象显明,令听者情感上很容易受其感染。

  3. 王国潼演奏版:

  第一段演奏速度太过缓慢,乐曲的流畅性因而受到影响,甚为可惜。第二段乐句的速度变化大但乐句连接有时听来并不自然,影响音乐美感的表达,听者并不易感受到这首乐句的情趣。

  4. 萧白镛演奏版:

  第一段速度亦相当慢,然而因有扬琴伴奏,所以音乐流畅性尚佳,不过笔者仍认为速度上若能再稍快一点会更好。中间一小乐段,用近乎虚音的音色处理,堪称一绝,表达月夜那月白风轻,寂静中的美感甚是贴切。

  5. 甘柏林演奏版:

  演奏音乐流畅,情感表达愉快悠闲,音色甜美,听来觉得舒服、欢喜,第一段在连续十六分音符的演奏处理上常以加上附点音符的方式,增加了节奏上的律动感,但似乎使用得太多了一点,使得夜晚的“寂静”美感就较淡了些,但却也增加了有如儿童们在夜晚里悠闲游乐的一番趣味。

  6. 张锐演奏版:

  演奏速度是五位演奏家中最快的,但仍显得相当细腻,高音明亮,乐句的衔接亦相当流畅,情感流露自然,令人觉得在月色星空下,心情愉快,有一番舒畅的情趣。

  三、 苦闷之讴

  1. 乐曲简介:

  亦名《苦中乐》,1926年作于北平,这是一首逐段发展变化的多段体结构乐曲,同时借用了小提琴的连弓手法,发展成为一种快速连弓的二胡演奏技巧,刘天华先生自1922年到北京工作后,困难重重,历尽艰辛,这首曲表现了他内心的苦闷、焦虑,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慨,表现了不屈于现实环境的奋斗精神与坚强意志。

  2. 李镇东演奏版:

  演奏处理流畅,但音量上的变化不大,重音的处理并不特别去强调,情感的表达较趋向正面,“苦闷”的情绪表达较少,音乐的表现富有活力,突显其流动性,似乎强调的是此曲的另一曲名“苦中乐”中“乐”的表现。

  3. 王国潼演奏版:

  引子的处理音乐形象显明,道出了作者内心之“苦闷”与“愤概”的情绪,而这样的情感表达也成为整首乐曲的核心。另外,对重音的处理刚强有力,运用自如,表现了内心虽有苦闷与不满,仍不屈于现实环境努力奋斗的精神。

  4. 萧白镛演奏版:

  音色饱满,引子的音乐处理透露出内心的无奈与些许的愤概。之后从第一段情感表现较为低沉,反映刘天华内心的苦闷与焦虑,第二段的音乐处理借由顿音的运用,塑造了不向逆境低头的音乐形象,进入第三段至第四段,音乐的诠释更显乐观并坚强面对困境。他采一层一层向上提升的音乐诠释角度,表现出很强的音乐感染力。

  5. 甘柏林演奏版:

  引子的情感表现并不特别突出“苦闷”或“愤概”,较为中庸,较特别的是第二段与第三段演奏的速度皆较快,情绪的表达偏向快乐的感受,该也是突出另外一曲名“苦中乐”的“乐”吧!

  6. 张锐演奏版:

  整体演奏较为苍劲有力,并不特别强调哪一种情绪,但表现出一种刚强不向逆境屈服的精神,在良好的音乐流动性上,一直透露出的音乐力度表现,成了乐曲表现中的骨架,呈现一股坚强的音乐形象。

  四、 悲歌

  1. 乐曲简介:

  又名《处世难》,作于1927年冬,是一首宣叙性很强的二胡曲,全曲以甚为自由的散板节奏架构,很难画分明显的段落,从头至尾一气呵成,乐曲流露一种悲痛莫名、孤独、挣扎、摸索的哀伤情绪,情调伤感动人,旋律曲折绵延、起伏跌宕,好似心潮翻滚,抒发了不满于现状和欲摆脱困境的愿望。

  2. 李镇东演奏版:

  演奏诠释在情绪的起伏上并不大,只是铺陈一种哀伤的情绪,情感表现上较为含蓄,音准状况偶有不太准确之表现,录音的状况也不太好,时有杂音夹杂其中。

  3. 王国潼演奏版:

  音乐处理细腻,对乐曲一开始谱上所提示的情感“悲痛”,著墨甚多,演奏诠释流露出动人的情感的表现,犹如内心纠结在一起,一股令人难喻的哀伤、悲痛,表达得相当贴切而深情。

  4. 萧白镛演奏版:

  移低小三度演奏,给人一种色调偏暗的感受,更贴近于曲名所引领的情感表达方向,音乐的处理细腻,速度上变化的掌握佳,更加能突显音乐内容的情感表现。

  5. 甘柏林演奏版:

  演奏诠释表达的情感较多为悲愤,抒发了刘天华不满于当时状况的情绪,情绪的表现较为外显,让听者很容易感受到演奏者传达的音乐情绪,但也因而较少有内在情感的表现。演奏流畅,一气呵成,虽然乐曲为自由板,但丝毫不拖泥带水,音乐流动感佳。

  6. 张锐演奏版:

  小乐团的前奏即铺陈出了悲痛的情绪,二胡演奏中,伴奏箫声的效果增强了此曲“悲”的情感表现,二胡运弓有力,劲道十足,表现出悲痛中那刚强的力量。整体音乐情感表现让人感觉伴奏的部分呈现“悲伤”、“哀痛”,而二胡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反而显出“刚强”,表达不向环境屈服的坚强意志。

  五、 除夜小唱

  1. 乐曲简介:

  又名《良宵》,此曲是1928年1月22日农历除夕的夜晚,刘天华先生与朋友在家中过年时即兴创作的。乐曲以优美如歌的旋律,抒发了对良辰美景的感受,表现了愉快、欢畅的情绪。此曲是一首抒情小品,雅俗共赏,深入人心。

  2. 李镇东演奏版:

  演奏速度稍不稳定,有时有“赶拍”的状况,造成情感的表达有些紧张,不够悠闲,也影响乐曲传达的美感。不过,在一些乐句上音色的变化仍给人有被吸引住的感受,令人“惊艳”。

  3. 王国潼演奏版:

  演奏速度为中速稍慢,听来舒适、安详,右手运弓换弦有时似乎有“空隙”,衔接的圆滑性稍受影响,音色的变化较少,演奏虽是平稳,但流畅度不够,对良宵美景“美感”的呈现不足,就缺少了那么一点对听众的吸引力。

  4. 萧白镛演奏版:

  演奏相当流畅,给人愉快、舒畅的感受,有时将谱上的连续八分音符改其中一组为附点音符演奏,增加节奏上的律动感,乐曲处理有种即兴式的感觉,或许演奏者所表达的正是刘天华在除夕夜即兴演奏的情境吧!音乐表现抒发出对良辰美景的一种“美”的感受。

  5. 甘柏林演奏版:

  演奏音乐流畅,音色甜美,传达的情感表现舒适、安乐,呈现出一幅优美景色的图画,令人听了还想再听,意犹未尽之感。连弓的圆滑与小顿弓的轻巧,既柔和又趣味性十足,高音亦明亮优美,彷佛在赞美那如诗如画的星空夜晚,实在是演奏上的佳作。

  6. 张锐演奏版:

  胡琴的音色较闷,内弦有类似“鼻音”的现象,运弓的换弓仍属较为有力度的方式,演奏出来的效果带有苍劲的味道,这对这首乐曲的意境而言,似乎并不太贴切,不过在音乐的流动性上仍佳,演奏流畅。

  六、 闲居吟

  1. 乐曲简介:

  作于1928年6月。作者以丰富、细腻的感情描述了自己闲适的生活及愉悦的心绪,乐曲的旋律优美舒展,委婉动听。二胡泛音的使用成为《闲居吟》一曲的主要特点,以透明、空灵的音色营造出深远、清越的意境。

  2. 李镇东演奏版:

  演奏诠释自然、悠闲、音乐流畅,速度上的变化掌握相当好,听来舒畅,对于“闲居”的刻划,形象显明,令听者听来也跟著觉得悠闲了,快板乐段音色及音量的变化深深吸引人,极富美感。

  3. 王国潼演奏版:

  处理乐曲的速度较缓慢,力度掌握佳,音色纯净,表现一种平静、安详的情感,但慢板有时音乐的流动性上较为迟缓,苦速度可稍加快一些,便可解决音乐流动停滞的问题,整体而言,情感的表达贴近曲名的含意,但变化幅度上则较窄。

  4. 萧白镛演奏版:

  音乐流畅,演奏相当随性,在旋律上的处理有很多加花的方式,是将江南的音乐特色加入其中,铺陈出一种江南风味的闲情雅趣,令听者感受那悠闲歌唱般的美感。另外,在音色的变化上多采多姿,营造一种有趣的对比,更加深了刘天华原就在这首乐曲中以泛音方式做音色变化的表现方式,令人听来回味无穷。

  5. 甘柏林演奏版:

  二胡的音色较轻,有点扁,不够圆润,但演奏音乐流畅,毫不造作,自然如流水般。在这首乐曲中有许多的泛音,这些泛音的演奏上没有处理好,不够通透,使得泛音与按音在音色上的对比不够显明,甚是可惜。

  6. 张锐演奏版:

  二胡的音色有点奇怪,“鼻音”严重,趋向高胡,音乐处理上对情感的表达很直接,犹如流水,源源不绝,在一些小片断中透露出一些稍稍“调皮”的趣味,演奏速度上是五位演奏家中最快的,稍微过快的演奏使得“悠闲”的感受变淡了,应可再慢一些较好。

  七、 空山鸟语

  1. 乐曲简介:

  作于1928年6月。“空山不见人,但闻鸟语声”,这是刘天华化用唐诗,对乐曲所作的注释,乐曲运用了民间音乐的模拟手法,通过对鸟鸣的模拟,衬托出空山幽谷鸟语花香的意境,表现了人们热爱大自然,在大自然怀抱中的喜悦心情。这首乐曲当时在作曲手法及演奏技巧的运用上,均是二胡音乐前所未有过的大胆尝试。

  2. 李镇东演奏版:

  演奏音色通彻透明,对表现空山中那种幽静相当引人入胜,音乐流畅,富有活力,然而音准上常有的偏差影响了音乐表达的美感,较为可惜。

  3. 王国潼演奏版:

  音色的掌握相当好,通透而明亮,呈现出空山幽谷中鸟语花香的美景,右手运弓的处理将旋律中包含的鸟鸣声具体呈现,且相当活泼生动,趣味盎然,令听者听来宛如置身百鸟争鸣之中,令人感受深刻。

  4. 萧白镛演奏版:

  演奏处理较为活泼、流畅而自然,第二段反覆后二房的那一声模仿鸟鸣的下行音,采按音的方式,不同于其他演奏者,然而如此演奏的效果有点“奇怪”,并不易令人觉得有另一种美感。另外,在乐曲的第三段至第五段,录音的空间感很空旷且带有回音,与前后乐段明显地不同,这是录音才有办法做的情况。

  5. 甘柏林演奏版:

  音色明亮,在模仿鸟鸣声的表现上更显出色,但在音乐的处理上较为“规格化”而缺少生动。另外,两个十六分音符的连弓演奏,采减少第一音时值,拉长第二音的时值也与其他演奏者不同,但如此处理会显得这鸟鸣较为“笨拙”一点,并不是好的处理方式。

  6. 张锐演奏版:

  音色通彻透明且色调明亮,对表现这首乐曲相当适合,运弓轻巧,音乐表现相当生动活泼,将那深山中的幽静清雅,鸟语花香的景象描绘地栩栩如生,引人入胜,令听者听来心旷神怡。

  八、 光明行

  1. 乐曲简介:

  作于1931年春。这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二胡独奏曲,在我们民族器乐曲的创作上,是一次突破性成功的创造,乐曲吸收了西洋音乐的曲式结构和转调手法,但仍保持了我们民族音乐语言风格的特点,乐曲旋律豪迈、坚定,明快而有生气,表现了满怀热情的人们,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和对光明前途的乐观自信。

  2. 李镇东演奏版:

  引子的处理简洁有力,引领听者马上进入一种含有坚定的意志及乐观光明的情境之中,整首乐曲虽无伴奏,但律动感十足。乐句分明,力度掌控佳,第三段中运用音色音量的变化令人印象深刻,情感的表达显明,呈现乐观进取的态度及对未来充满光明的一种向往。

  3. 王国潼演奏版:

  音色纯净,力度十足,但有时稍觉突兀了一点,音乐流畅,有些断音的片段采轻巧的奏法给人一种轻爽愉快的感受,是一很好的诠释方式。

  4. 萧白镛演奏版:

  演奏处理非常流畅,轻快的奏法表达一种欢欣,愉快的情绪,充满趣味,有如生活中充满希望的喜悦,在心中油然而生。

  5. 甘柏林演奏版:

  二胡演奏流畅,第二段尤其优美柔和,富于歌唱性,伴奏部分在第一段的重音处理上太过突兀,破坏了二胡演奏的美感,是美中不足之处。

  6. 张锐演奏版:

  二胡音色“鼻音”严重,趋向高胡,内弦尤其明显,但在演奏高音时显出其运弓功力的深厚,明亮的音色突破乐器上高音衰减的限制。第四段较多强音力度的运用,诠释上不同于他人优美柔和的处理方式,较为独特,但并不易感受其有另一层美感的呈现。

  九、 独弦操

  1. 乐曲简介:

  又名《忧心曲》,作于1932年1月。刘天华先生利用二胡内弦浑厚、结实而又略显晦暗的音色特点,创作了这首只用一根弦演奏的二胡曲,乐曲具有浓厚忧世伤时的情怀,但在伤感中又抱有希望,和对生命新一页追求的期待。全曲只用内弦演奏,把位跳动较大,在音准及音色控制方面很考验演奏者功力,但内弦厚重而含蓄的音色特点,使乐曲的感伤情调更浓。

  2. 李镇东演奏版:

  演奏流畅,情感表现内敛而含蓄,伤感而不至悲哀,散发出一独特的气质韵味,似有忧伤的情感但仍怀抱希望,内心有担心但仍坚强面对,并对未来充满乐观的期待。

  3. 王国潼演奏版:

  音色饱满,演奏诠释情感表达较为庄重而内敛,透露出一点忧愁的气氛,第二段行板重音的运用较没变化,听来有一再重复的感觉,若稍加变化会更好,整体而言,仍是一诠释深刻的演奏。

  4. 萧白镛演奏版:

  移低大三度演奏,音色圆润饱满,音乐处理相当细腻,音色的变化安排深深吸引人,情感表达深切,听来深受感动,是一令人印象深刻的演奏。

  5. 甘柏林演奏版:

  演奏较为轻快而流畅,乐曲诠释的情感较趋向正面而不带沉重的情绪,“忧”的表达少,而“乐观”的表达多。

  6. 张锐演奏版:

  移低大二度演奏,演奏诠释表达出深沉的忧伤情怀,但不致太过沉重,对二胡内弦特有的色彩有很大的发挥。

  十、 烛影摇红

  1. 乐曲简介:

  作于1932年5月11日,此曲是刘天华先生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首作品。采用了民族音乐中较少有的3/8及12/8拍子创作,使用的是变奏曲式的舞曲,富有律动感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突出了全曲的舞蹈性以及轻盈活泼的情趣。

  2. 李镇东演奏版:

  演奏流畅,音色纯净而明亮,但对圆舞曲的曲风而言速度上快了一些,若稍微放慢一点会较为从容。

  3. 王国潼演奏版:

  音色圆润而温暖,音乐诠释非常甜美而柔和,令听者听来感觉相当舒服,第四段的处理速度放慢许多,觉得稍慢了一点,若能快一些,音乐的流动性会较好。

  4. 萧白镛演奏版:

  演奏相当流畅,音乐诠释轻巧、愉快,将舞者翩翩起舞的形象表现出来,彷佛身历其境一般。

  5. 甘柏林演奏版:

  演奏诠释阳刚味较重,运弓重音多量的使用,滑音也较为快速,听来比较没有“优美”的感受。

  6. 张锐演奏版:

  演奏流畅,但连弓换弦有时会有“间隙”,影响乐句的圆滑性,对 3 5 两音的滑音处理较为浓厚,有点不太自然。

  伍、 结论

  这五位演奏家不愧为大家公认的二胡大师,在乐曲情感的表达上,都能将自己诠释的理念很显明的表达出来,各具特色。在比较完五位二胡演奏家的十首乐曲演奏后,有几首乐曲的演奏令笔者印象非常深刻,如李镇东演奏的《月夜》,王国潼演奏的《悲歌》,萧白镛演奏的《闲居吟》、《独弦操》,甘柏林演奏的《除夜小唱》,张锐演奏的《空山鸟语》等,都令人听了回味无穷,深受感动。

  从这些二胡大师们的演奏中,也更加体会刘天华这十首二胡名曲的深刻内涵,与其蕴藏于乐曲中的丰富生命力,对二胡演奏的学习者而言,这真是需要长时间好好用心去体会及揣摩学习的。

  陆、 参考资料

  一、 书目

  1. 赵寒阳。《二胡技法与名曲演奏提示》。北京市:华乐出版社,1999年。

  2. 张韶编著。《二胡广播教学讲座》。上海市: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年。

  3. 蒋风之、蒋青。《蒋风之二胡演奏艺术》。北京市: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 年。

  4. 刘天华。《刘天华南胡全集》。学艺出版社编著。台北市:学艺出版社,1989年。

  二、 有声资料

  1. 《光明行 李镇东南胡独奏》。李镇东南胡。四海唱片 CD-031。

  2. 《刘天华》。王国潼二胡。千河 CD 321-02-2,1991年。

  3. 《萧白镛 病中吟》。萧白镛二胡。HK CD 74321-14910-2,1993年。

  4. 《盲人音乐大师 甘柏林 二胡经典名曲选》。甘柏林二胡。中国龙唱片 CD JRAF-1211,1995年。

  5. 《良宵 刘天华十大名曲/张锐演奏专辑》。张锐二胡。摇篮 CD CRCD-95008,1995年。

作者: 乐器小编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2580866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