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美文黄河岸边的吹笛娃

  滚滚的黄河从河套平原奔流而下一泻千里。突然它又调头东去直奔下海。在黄河拐弯的地方。岁月沉淀下一块沃土——河东。   河东临猗县的张吴村,紧挨著黄河。在荒…

「百科」美文黄河岸边的吹笛娃

  滚滚的黄河从河套平原奔流而下一泻千里。突然它又调头东去直奔下海。在黄河拐弯的地方。岁月沉淀下一块沃土——河东。

  河东临猗县的张吴村,紧挨著黄河。在荒凉的河滩,人们常常看见一个衣衫烂褛的少年手持竹笛面对黄河。那阵阵笛声,伴着滚滚波涛,把一个叫“佰子”的黄河娃童年梦幻,—半留在河东大地。一半带向那浩瀚的大海……

  闫宗佰生在一个缺吃少穿的农家。也许是村边的黄河赋予他音乐的灵性,也许是贫瘠的黄土地铸就了他勤学的性格。儿时的宗佰迷上了吹笛。一支三角钱的竹笛伴着他割草、拾柴和芦苇荡里捉迷藏。

  黄河日夜东流,宗佰日渐长大。上初小时,他开始走出张吴村,在方圆十几里寻师求教。那年秋收运城蒲剧团下乡演出。在农村戏台旁,乐队笛师赵玉汉面前站着潢脸稚气的闫宗佰。他提着半篮子酸枣。几乎是用央求的口吻说:“赵师傅,教我吹笛吧!”赵玉望着眼前这个满身补丁的农家娃,从他那渴求的眼神中,他似乎看到了他期待已久的一种东西。他听了他的《社员都是向阳花》的吹奏后,满怀深情地说:“孩子,我收你作徒弟。”这一夜十三岁的他高兴地一夜不能入睡。

  虽说在那学大寨的年月。可闫宗佰利用学校放假。偷偷到工程队做小工。当那年幼脊梁上的滴滴热汗变成了一个月九块工钱时,他用它买了一支“拔节笛”,从此他拥有了一支当时视为高档的乐器。他跑到河边,面对黄河吹响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悠扬的笛声飞向黄河两岸,泪水顺着竹笛滴到河滩。热泪中,有悲、有喜、有感叹、有期盼……一个黄河岸边的吹笛娃在辛酸与坎坷中走过了自己的童年。

  一九七五年,穿着烂棉袄的闫宗佰被运城戏校破格景取。在这所艺术的殿堂里,他如鱼得水。他身上特有的勤奋好学和音乐上少有的悟性赢得了老师们的赞许和青睐。五年之后。他以优异的成绩步入运城地区蒲剧团。从此。他一直为王秀兰、裴青莲、武俊英等几代艺术家伴奏。他用自己的执着、勤奋为乐队赢得殊荣,用情怀簇拥着表演艺术家们迎来了一个又一个艳阳天。

  在一般人眼中闫宗佰成功了。可从黄河岸边走的他却把眼光投向了另一重天。他节衣缩食,用牙缝出来的钱多次自费到中央音乐学院、中国广播文工团、中央民族乐团、战友文工团和西安歌舞剧院,先后投师于宁保生、张森清、简广易、高明、俞逊发、李镇、张延武、马迪等艺术大师。及时得到名家指点严传身教。他的演奏技艺不断升华,在艺术的重任上,他攀上新的高峰,贪图到更加广阔的万里云天。

  变调转笛,是他的发明,在竹笛上加塑料长套,使笛子由七个调增加21个同度调是他的创造。有权威人士评说:闫宗佰的发现和发明极大地丰富了笛子演奏的功能和技巧。演奏之余,他创作了《黄河水 塬上流》等十几首笛子独奏曲。还与运城市蒲剧团畅元发合作,充分利用蒲剧的滚板哭腔、二性、辽板和紧打慢唱等曲调,创作了既富有河东色彩又洋溢时代气息的《蒲乡情韵》。在演奏上他采用了三个半孔和上下手揉弦,使该曲滑清润、灵巧舒展。如鸟鸣空谷、莺啼幽林、缠绵多婉、回味无穷。

  苍天有情,苍天有眼。闫宗佰的滴滴汗水,终于浇得万紫千红山花烂漫。他是河东唯一的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此光盘属三晋大地第一张笛子独奏专集。有人称他是“河东第一笛”,有人誊他为“晋南笛王”。面对着这一切,他平静地说:“我啥都不是,我就是佰子,一个来自黄河岸边的吹笛娃”。

  是的,喝黄河水长大的闫宗佰,在艺术的道路上会向黄河水那样,日夜奔流,滚滚向前。我们期待着他的第二张、第三张光盘与专集。

  这一切,绝不会仅仅是希望……

  畅续长书于2002年深秋

  闫宗佰目前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

  中国戏曲家学会会员

  中国第一届竹笛学会委员会理事

  中华笛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作者: 乐器小编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2580866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