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一个德国人和他眼中的中国音乐教育

  在我看来,这也是整场两个多小时访谈中的点睛之笔。下面我仔细聊聊。   第一  在他看来,中国家长培养孩子学习乐器,“造星”心态可能还是略显严重…

「真实」一个德国人和他眼中的中国音乐教育

  在我看来,这也是整场两个多小时访谈中的点睛之笔。下面我仔细聊聊。

  第一  在他看来,中国家长培养孩子学习乐器,“造星”心态可能还是略显严重。

  所谓的“星”,倒未必是要一定让孩子成为世界顶尖的独奏家;但很多家长至少也在盼望、要求孩子成为同龄人当中鹤立鸡群的佼佼者,希望孩子成为小独奏家——“小”字或可有,“独”字断不可少。

  然而,舞台上需要有独奏家,也需要乐队演奏家,更需要有品位的听众坐在台下欣赏。他开玩笑说,如果所有人都把成为明星或舞台上聚光灯下唯一的一人作为目标,那舞台就太拥挤了。

  第二  他估计德国有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孩子会学习乐器。

  在我看来,这个比例也许比当下北京、上海的小学生学乐器的比例高一些,但已经没有数量级式的差别了。在提升孩子音乐素养方面,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妄自菲薄。

  另外,德国把这个数字拉到百分之五十,用了数百年时间;而我们在过去的数十年里,已经通过各种方式(例如在《听说艺术特长生要停招。这学琴,要不就停了吧?》中我评价甚高的特长生体系)快速拉升了艺术教育的普及程度。无论如何,这个成果不可小觑。

  然而,与自然增长相比,人为的拉高,总容易出现一些变形动作,例如攀比之心,功利之心,或对级别、奖项、名词的过分重视。不过我觉得看待这些问题,有时需要带有一些历史视角,不能追求一蹴而就,跨域阶段完成赶超。

  第三  他说德国家长对孩子“一定要学一门乐器”有近乎本能的认同。

  德国家长这种本能认同,当然也是历史沉淀的过程:在周末或节假日,一家人一起演奏些小曲目,搞个家庭小音乐会,这在德国是不需要精心安排、刻意营造的生活常态。所以不少孩子,只要到了一定年龄,就会非常自然地进入到学习音乐的轨道中。

  我对此有这样一些解读:第一,德国家庭本身带有的音乐氛围对孩子很重要,孩子不把学音乐当负担或额外任务,这意味着很多德国父母不需要花太多功夫,去解决孩子学音乐的意愿、态度问题。第二,德国家庭的音乐氛围和父母原本具备的音乐修养,使得孩子在学音乐过程中能少走弯路;孩子平时听的东西都具备较高的艺术品味,再加上父母因为也懂一些演奏(哪怕也并不专业),就能在孩子练琴过程中给出比较中肯的意见,这些会让孩子的学琴之路效率更高。

  反观我们——当然,依然要带有历史的宽容——八零后、九零初家长,绝大多数,自身学过的音乐知识,大概就来自中小学时代,每周一节且常被占用的音乐课;要说更多艺术方面的训练、修养,至多也就是来自几次不情不愿参加的合唱比赛。所以很多中国家长在辅导孩子学乐器时候,态度严肃,但并不得法。另外,如果希望在家营造出一个比较高雅的音乐氛围,应该给孩子听些什么呢?我们曾在《你两股痒痒,我却感到脊背发凉》做过一些反思和批判,未来也会整理出一系列歌单,给自身不了解音乐,但能够意识到对孩子音乐教育重要性的家长一些帮助。

  第四  然而德国家长在认真程度和支持力度上,却并不比中国家长更强。

  虽然“一定要学一门乐器”的意识在德国深入人心,但“而且还要演得很好”这个下半句,却并不是个共识。

  大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的演奏质量没有太高要求;尤其在孩子年幼时候,更不会对学习进度(或简单些说,演奏乐曲的难度)做太多拔高和苛求。在他看来,不少德国家长可真没有中国家长“上心”:又是陪同孩子上课,又要回家监督,还会和孩子为了练琴的事情打架,等等。

  学校里的课程(和我们相似,德国也有大量的延时班,即孩子放学到家长来接之间的一两小时课程)往往是乐队课,对合奏强调得很多,很少有独奏片段;即使有,也是很多个孩子轮流担纲,而不会一直是某个最厉害的孩子稳坐“头把交椅”。乐队也不会特别排斥演奏能力薄弱的孩子,老师会给孩子提一些要求,但不会因为孩子没有做到而禁止ta的演奏。

  最后:

  聊天还包含了不少其他内容,例如德国的幼儿园如何做音乐启蒙,例如德国的小朋友听什么样的音乐会。这两部分非常有意思,但我不打算在这里继续写了。一方面,同事们总责备我写东西太长,没人愿意看;一方面,我打算卖个关子,在下面这场活动中现场当面讲。

作者: 乐器小编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2580866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